朱合作陕北地方物产与陕北饮食文化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305/4585639.html 民以食为天;换言之,饮食就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需要。一部人类文化史,从很大程度上讲,其实也就是一部饮食文化发展史,或者说,是一部人类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史。而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表现在烹饪方式和烹调器具的发明与使用过程中。 上古无烹饪。早期的原始人类在未学会用火之前,对于一切的食物,不管是动物性食物,或者是植物性食物,一定是生食——生吞活剥,捉住什么吃什么;拣到什么吃什么。故“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呀!(《韩非子》)。 到后来,人类首先掌握了用火,逐渐学会了熟食;而用火和熟食,终于使人类社会的饮食生活,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本质性变化。由于有了火,人类学会了最为原始的烹饪法:火烹。 火烹,就是直接将食物在火焰或火堆中烧烤。 当然,即使在这种最原始的烹饪中,人类还是尽可能地使用了一些技巧和智慧:对于肉食类食物,人类是直接将其在火焰中烧烤的。而对于一些植物性食物,人们则往往是先在食物的外面裹以泥巴或树叶,然后再投入火堆去烧烤。这后一种方式的使用,不光避免了食物被烤焦或炭化,还进一步使人类享受到了一些最初的,简单的美味。 而这种将食物裹以泥巴再加以熟化的文化,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至今仍被人们所使用和保留着。陕北居民往往喜欢吃食烧南瓜,烧麻雀。人们在烧制的过程中,就是将南瓜和麻雀裹上了泥巴才烧烤的。这样烧制出来的食物,也往往会有着一股奇特的香味。像这样的火烹熟食法,在人类烹饪的历史上,大概施行了好几十万年。 继火烹而起的是石烹法。由于野生兽畜繁衍周期长,人类的狩猎工具又很落后,肉类食物来源很有限,很不适应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想生存的好一点,必须在食物来源上另辟有效的蹊径,于是,原始农业便应运而生了。 在定居和农业之初,由于我国先民所栽培的最早作物——谷类颗粒微小,极难像肉类那样直接用火烧烤而食用,因此,人类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烹饪方式——石烹法。 石烹法大致也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谷物放置在石板或石块上,在石块下放火烧烤,将谷物焙炒至熟而食之。而另一种较为复杂的方式是,在地下先挖一小坑,将兽皮或别的不易渗水的物品置于小坑中,进而在小坑中加进一定数量的净水。然后,在小坑的附近燃一堆适当规模的篝火,并将许多预先准备好了的小石块,不断地放入火中烧烤加热至滚烫,再不断地将滚烫的石块投入置有净水和谷物的兽皮小坑中,直到谷物煮软煮熟则为止。这样煮熟的食物适口性更好,也更利于肠胃的消化。 石烹法在如今陕北居民的生活中已基本消失,只是那种将作物颗粒不做加工,直接倍妙而食的方法,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还偶尔有使用。 陕北居民喜食炒颗子。就是将玉米呀,黑豆呀通过直接焙炒而吃食。只不这种焙炒所用的器具,已不是自然界的石板或石块,而是传热和耐用性能都更好的铁锅了。 人类饮食生活中的一次巨大的突破,是由于陶器制品的出现。火的使用不仅使食物熟化成为可能,而且破天荒地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器具——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由此而进入了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使用陶器既可煮熟食物,又可盛饭进食,还能贮存食物。自此,人类的生存方式焕然一新!而由于陶器的出现,新的烹任方法:陶烹法也随之便涌现出来了。 它大致包括这么四种主要的方式:蒸,煮,熬。炖。 那种将石块预热再煮熟食的方法,是极其烦琐的。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可以直接盛水加热的陶器,则煮食食物就十分方便了。 由煮食而稍作改进,于是熬和炖这两种熟化肉类食物的方式也很快就出现了。这样,自新石器时代始,我们的祖先便彻底地告别了上古时那种茹毛饮血,对食物不做加工便直接进食的漫长的生食阶段,而开始了完全的熟食。 并且,随着烹饪经验的丰富和制陶技术的发展,人类又发明了一种更加复杂有用的烹饪方法——蒸。 在一种似碗似盆的陶器的底部,穿以许多的小孔洞,用来透气透热,并将食物置于其上部,且将这个被叫作甑的器具,安放在另一个专门用来盛水的陶器之上,然后用火加热,这样,就可以将甑底的谷物蒸制成干饭或饭团。 这种干饭或饭团,不光便于携带,极大地方便了原始先民的生活;而且由于其烹饪的过程中,避免了直接与水接触而减少了溶解于水的可能,便更多地保留了食物的营养,是人类早期烹饪史上一个非常显著的成果。 另外,由于陶器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调味品的产生和发展。 在人类所有的调味品中,盐的应用当最早;除了自然界的天然食盐外,在靠近大海或湖泊的地方,人们还可以“煮海为盐。”这个煮海的“煮”字,当然也是“以陶为煮”了。 同时,由于陶器不漏水,耐温耐酸与耐腐蚀,也促进了发酵食物的产生。于是,醋,酱,酒等调味品也纷纷被发明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的烹调技术便迅速发展起来了,食品的种类和味道也随之更加丰富了。 我们不妨这样说,华夏民族中一切烹饪技术的基础,都是在那个发明了农业和游牧业及陶器制造业的新石器时代,由我们勇敢的祖先们首先奠定的。而这一些在新石器时代便奠定了基础的蒸,煮,熬,炖,等人类早期烹饪与烹调的方式,对于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居民们来说,更加显示了其长期的,几千年一贯制的影响。 首先,从近年来在高原上不断发现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中看来,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原始先民们,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创始者队伍中重要的一支,也曾经毫不逊色地,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发展与创造,做出过许多非常宝贵的贡献。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至今仍不断在陕北各地,被发现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各种遗址与遗物中看出来。从高原上所发掘出来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各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陕北居民们,无疑已掌握了蒸,煮,熬,炖等诸般人类早期的烹饪术。 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社会便跨入了青铜器时代。在青铜时期所囊括的夏商周三代中,由于排灌与犁耕的结合,克服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的种种缺陷,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代时期,在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草丰茂的黄河流域地区,己是五谷具备,蔬菜增多。葱、蒜、韭等各种野生调味品也不断被发现,利用和栽培。加之青铜铸造业的出现,许多烹饪器具也都得到了改善和改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饮食与生活。 三代期间我国的经济文化的中心,虽然已稳定在了渭河与黄河交汇之处的中原一带,但这个时期陕北黄土高原在全中国的文化格局中,显然还处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从陕北各地所出土的各种青铜器具,不断被确定为一二级文物的事实,显然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代中,最有特色的菜肴,莫过于对各种肉食进行精细烹调的周之“八珍”了。而至今仍被陕北民间视为珍贵佳肴的“八碗“,是不是也和这个”周八珍“有一种源渊关系呢?我们在没有进行更加翔实的考证之前,不敢作过于武断的结论。但这一种有趣的巧合,无疑应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先民在发明烹饪与烹调之初,所使用的最早烹饪用具,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彩陶,灰陶或黑陶,这许多可以用来蒸,煮,炖,熬以及盛水,盛饭,和储藏食物的陶器的出现,无疑曾使我们的祖先陷入过一种欢天喜地的狂欢中。因为,在没有这些宝贵的陶制品出现之前,整个人类的生活便只能茹毛饮血。 简直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至多也就是将那些在狩猎中捕获来的动物等在大火中烧烤一番,吃食一种半生不熟,又带有焦苦味道的熟食。 而自从有了陶器以后,情况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人们完全可以避免食物和火焰的直接性接触,变烧烤为蒸,煮,味道自然就大不一样了! 所以,如果说是陶器的出现,才奠定了人类烹饪文化的基础,那可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而那个时候的原始人,对于由自己亲手制造出来的这个伟大的发明,一定也是充满惊奇和喜悦之情的。我们大家都知道,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差不多流行了近万年。而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人们也逐渐发现了陶器制品许多的局限性:易破碎,传热慢,不灵巧。正是为了突破一些局限,人们又发明青铜器,终于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金属用具的时代。 是青铜用具开创了人类社会中又一个崭新的时代。 然而,我们大家也知道,即便是在我国历史被统称为青铜时代的夏商周三代中,青铜用具也一直都被社会的上层阶级垄断着。贵重的青铜除了被用来制造贵族用具和战争中的武器外,在民间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较大程度的普及。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秦汉两朝,我国民间所使用的烹饪器具,还一直都是以陶器为主的。 在上层阶级的青铜用具和民间百姓的陶器制品,并行着走到了战国前后以至秦汉两朝时,炼铁技术才逐渐在我国社会中流行了起来。 铁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改善。特别是铁器烹饪用具的出现,更是给我国人民的饮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和用泥土烧制的陶器相比较,铁器灶具的好处简直犹如天地之差别。即便是和上层阶级手中的青铜器相比较,铁器的好处也是十分明显的。而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铜锈有剧毒,可致人死命;而铁器却对于人体无重大损害。这样,在我国社会中,一个以铁灶具取代铜灶具的潮流和运动便持久而广泛地展开了。这个运动从战国时期开始,经秦汉两朝的过度,大概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基本宣告结束。这也就是说。大致到晋魏南北朝期间的公元7世纪前后,我国民间才基本上普及了所谓的铁灶具。 用铁器取代陶器和铜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过程中,无疑是一场意义十分重大的革命。而这一场革命在陕北民间所产生的影响,也同样十分的深刻和持久。在陕北黄上高原腹部的清涧河流域,至今都保留有一个奇特有趣的风俗:“祭锅。” 老百姓新买了铁锅后,先要在村口或路口将铁锅支起来,用旧鞋底将小麻粒在锅中搓碎先除去铁锈,再在铁锅中烙出尽可能多的白面大饼来,分发给围观的小孩与过路的行人吃食。这就是祭锅。 而民间相传说,这样将铁锅祭祀上一番后,这口锅今后就好使唤了,用起来(它)才不小气。蒸,煮,炖,熬诸般作用才更利于发挥。 这一个祭锅的习俗是很有意义的。它除了说明陕北社会崇尚原始共食风俗的文化意蕴外,是不是也包含有陕北居民对于从陶器到铁器转变之初,人们由于对铁器(铁锅)性能缺乏了解,进而产生出了对铁锅功能的神化之情呢?面对着这样一种能集蒸,煮,熬,炖,炒,炸,烩,烙于一身的几乎无所不能的新炊具,人们在享受各种美食与美味之余,进而对这种铁锅本身产生一种崇尚心理,也完全是情有可原的! 与铁锅等炊具相映成趣的,是稍晚一些时候被发明,并很快就得到普及的瓷器。 我国的瓷器自从在汉代初露萌芽后,大约到了两宋时,其技艺已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那么,自秦汉以来,一直到唐宋两朝前后这一千余年时间中,陕北居民的饮食,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根据各种不同时期的历史记载和文物发掘来推断,在这一时期的高原饮食生活中,是一幅灿烂的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图景! 首先是秦汉两朝多次移民充边的政策,给陕北高原带来了强大的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接着由于南匈奴的内附,又使陕北高原变成了广阔的牧场。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在陕北高原建立大夏国,则意味着陕北地区变成了我国西北偏南地区的政治之中心。一直到以后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领导的西夏王国的再一次崛起,陕北黄土高原一直都是我国民族交融,与民族争战的一个剧烈的绳结性地带。这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化,给陕北高原的饮食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必定使陕北居民的饮食生活中,既有着浓郁的中原文化的色彩,又带有明显的游牧文化的味道。 唐宋两朝后,陕北黄土高原在中华帝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一再地下降,所以,当明清两朝时期,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达到高峰时,陕北黄土高原却由于缺乏对外交流,和内部生态环境又急剧恶化,等一系列人为的和客观的原因,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暂时的偏离和停顿。而正是由于这种封闭和颇有意味的偏离,终于造就了今天这种独具特色的,仅仅属于陕北居民自己的饮食文化生活之状态。 那么,这一种独具特色,而又属于陕北居民自己的饮食文化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这当然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在烹调制作方式上较为原始古朴,在精神追求方面重义轻利,热情好客,和粗放豪爽的饮食文化之现状。 在明清以来极为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陕北居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精打细算,粗粮细作,终于把许多从祖先们手中继承过来的比较原始的烹调法,发挥和发展到了极致的程度,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风味吃食和节日性饮食,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中,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以盛产五谷杂粮而闻名全国的陕北民间,也创造了品类繁多的日常性饮食。如钱钱饭,麻汤饭,米汤,高粱饭,米饭,捞饭,焖饭,和饭,瓜饭,肉丁子饭;素糕,枣糕,油糕,黄米馍馍,摊餭,餭煎,煎饼,面,搅团,抿夹,面条,面片,凉粉,粉皮,碗托,花卷,圪饦,扁食,包子,馅饼,馃馅,麻花,炒洋芋丝,炖羊肉,红烧肉,小炒肉,猪头肉,手抓羊肉,酥鸡,炸洋芋,炸红薯,煮南瓜,煮玉米棒子,大烩菜等百十种。 就是由于这许多花样繁多的饭食之哺育,陕北居民才得以在异常艰苦的生态环境中,保持和保存着活力,走到了人类历史的今天。 而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正是在这种南北大菜云集高原,许多西洋饮食(面包,啤酒)也纷至沓来的今天,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许多风味食品,也更加大放异彩。 走进高原是的任何一座城市与村镇,到处都可以看见许多醒目的经营当地风味的店铺在招揽生意,又总是顾客盈门,一派大受欢迎的景象。 这当然再一次证明了陕北饮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赞赏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wh/9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饮食文化谝一谝咱陕西的地道忒色小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