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团陕西农家特色小吃
搅团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特色小吃,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陕甘宁尤好吃。根据主要用料不同,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陕北用荞面做搅团,更筋道味美。在西北,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搅团的吃法多种,有水围城、漂鱼儿,陕北也有烩搅团、炒搅团和凉拌搅团等多种吃法。 历史渊源 至于搅团这个饭食是怎么来的,无从考证。传说中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西祁就是今陕西的岐山县),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老吃惯了地方的面食,军中都很厌倦了,也是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 种类 荞面为主料 荞面搅团,是陕北人杂粮精吃的又一个范例。 荞面搅团是陕北甚至西北的风味小吃,荞面营养丰富,以荞面制作的搅团筋道可口,为大多数人喜爱。 配以陕北腌酸菜的酸汤制作的汤汁、醋蒜汁,或者西红柿辣椒酱沾着吃,其口味和口感都十分的特别,真有“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也有人给吃搅团规定了一种方法:用调羹在搅团的中部压出一个窝来,倒入各种蘸汁,吃的时候,需从边上夹一块搅团,再到中间的蘸汁里蘸着吃。 吃剩下的搅团切成片,跟青菜豆腐粉条加汤烩在一起,就做成了另一种风格的美食了。 搅团是一种制作简单、口味独特的杂粮食品,很受陕北人的喜爱。搅团这个东西吃多了还是很难消化,加之荞面性凉,还是不宜太多吃的,需适可而止。但,适量食用会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大有益处! 玉米为主料 玉米搅团是汶川颇具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羌族聚居在阿坝、汶川、北川、理县、茂县等地。羌族人爱食玉米,对玉米的吃法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汶川特色小吃“金裹银”,就是以玉米为主料拌和少量大米和其它调料蒸熟而成的一道风味小吃,米饭银白,黄灿灿的玉米裹在其中,黄白分明,不仅色美,味道也很香。还有玉米蒸食,将玉米掰成颗粒状拌上腊猪油等料,蒸熟即成。简单的做法,质朴的味道,清香扑鼻,羌族人十分喜食。玉米搅团是汶川人最会做且味道最可口的一款地方特色小食。将清水在锅内烧开后,酌量撒入磨细的新鲜黄玉米粉,加粉的同时用粗竹筷搅拌,此时灶火要猛,搅成糊状后蒙盖一层新鲜洁净的芭蕉叶,再以文火蒸20来分钟,用大碗盛起即可食用。搅团关键是一边往开水里洒玉米面,一面用竹筷顺着一个方向搅,蒸熟之后盛出来放凉,一般就着酸油菜汤吃。麻辣酸香,味道适口,老少皆宜。 酸油菜汤佐食玉米搅团,如同吃生鱼片要有蘸料一样不可少。酸油菜是龙门山区的一种特色菜,其味略酸而鲜美爽口,并有一种特殊香味。羌族人将海椒、花椒、麻油、姜汁、精盐、葱丝、胡椒、酱油、食醋、味精等调料做成油碟,作为蘸料与玉米搅团一同食用。一碗酸油菜汤,一小油碟,一大碗玉米搅团,边吃搅团边喝菜汤,香喷喷,辣乎乎,油渍渍,酸溜溜,咸丝丝的,五味杂陈,更具民族特色。 洋芋为主料 洋芋搅团是陇南小有名气的小吃。搅团是流传已久的一种家常饭。 制作洋芋搅团其工艺流程大约要经过选、洗、剥、晾、揉、打、调等7道工序。选洋芋是做洋芋搅团的第一步,以当年出产、大小适中、无伤裂、无虫疤的粗皮洋芋为最佳原料,并经两三次清洗,彻底洗去沙子和泥土。接着便是煮,煮时洋芋和水的比例要适当,水太少会煮焦,或半生半熟;水太多会将洋芋煮成“水包子”,没面气。火候也要恰到好处,刚开始用大火猛催,快熟时用文火慢炖,听到锅内水发出吱吱声方可出锅,再选择裂开口子、瓤黄面饱的洋芋趁热迅速去皮,晾在案板上。晾洋芋也有标准,要凉到稍存余温即可投用,温度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否则打出的搅团没筋道,不好吃。“打”这个环节最为重要。打洋芋搅团得有石臼和木槌两样工具。首先将晾好的洋芋逐个放入石臼,同时用木槌对石臼中的洋芋慢慢挤揉,边放洋芋边揉,每次10只左右,不可过多,不可用力过猛,这时洋芋之间尚未粘连,用力捶打洋芋块会四散飞溅,并且打成的搅团“核”多肉少,影响口感。待洋芋揉到稍有粘性,团在一起时便可抡锤猛打。打搅团是件力气活,要几个人轮番揉打,才能打出柔韧劲道、色泽黄亮、香味浓郁的质量上乘的搅团。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wh/5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冈仁波齐的朝拜他们身下的公路是谁修
- 下一篇文章: 国内十一大许愿地,带上你心爱的人一起去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