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的朝拜他们身下的公路是谁修
导语:是什么信念支撑这些修路人坚持下来,并用匠心把工程做得如此坚固而漂亮的呢? 来源:金融家(ijrjia)综合自观察者网,中国国家地理网,中国青年报 编辑:林艾玛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信仰,不如就把旅行当做你的信仰,这样你一生都走在朝圣的路上。在国内,能够称得上“朝圣”的路线,恐怕只有“川藏线”了。更不用说最近热门的电影《冈仁波齐》更是激起了人们对“朝拜之路”——“川藏线”的好奇和敬重。 而不论是在文艺作品,还是现实的藏区旅行中,我们都能看到,长头都是在公路上磕的。那么,公路是谁建的? 是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由一代代的建设者建的,这包括最初的十八军和西北野战军进藏部队的战士、包括建设时期的工程兵和各族工人,还包括今天来自西藏本地的以及四川、陕西、河南多地的民工、挖掘机、搅拌机和卡车个体经营户和各类小型包工头。 相比之下,公路的建设者们,无论是工程师、包工头还是民工,都不如朝圣队伍那么有艺术气息。我敬重磕长头的人,能有毅力花很长时间做一件事的人都值得净重。但我们是否更要敬重建设者百折不挠的奋斗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精神? 川藏路上的修路人 来源:节选中国国家地理网论坛 作者:讨口子发表于年 川藏公路全长多公里,从成都出发,经雅安、昌都、扎木、波密、林芝到拉萨,途中要翻越二郎、折多、雀儿和然乌等10多座大山,跨过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易贡藏布等10多条大河,它是一条地球上最险峻的汽车通道。 50多年来川藏线经过不断改造,建成了众多工程巨大的钢桁架桥、钢缆钢索吊桥和钢筋混凝土梁架桥,但仍有众多的陡崖峭壁和岩石分化、断裂地带因经常性的山体坍塌、泥石流和路面陷落而出现了常年候的川藏线上的修路人。年3月我乘坐班车经过川藏线,在感受它不同寻常的险峻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些修路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更新道路,建造桥涵,清除从山上滚落下来的泥石流,修建隔离防护墙(坡),为川藏线的畅通与安全提供保障。他们中有汉族人、藏族人,也许还有其他民族的人,他们可能来自农村、山区或者草原,他们是我国各行各业中最低层的劳动者,但却是我国经济发展绝对不可缺少的劳动者。 在我们穿过二郎山不久,前方一块直径一米多的石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一位工友尽管已挥汗如雨,仍手舞大锤不停地砸向大石,他要将它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当车子从他面前通过时,他向我们招手表示歉意,好像车子被阻是他的过错。在一个山洼,一群工友正用泥浆浇灌涵道,原来的路已破坏,见我们的车子来到他们立即整理出便道,恭敬地引导车子安然通过,好像车上的人是他们的老板,不敢有丝毫怠慢。 过了然乌山,我们又来到一条厢形峡谷,这里竟然没了路,汽车在原始的地面行驶,颠簸得人人发怵。但不久就发现路面变得平展多了,原来前面一些工友正高举铁镐砸向坚硬的地面——这样的铁镐如果在我的手中恐怕早就虎口崩裂了,如铁般的地面在与工友手中的铁镐的碰撞中变得温和了。当我们来到工友面前司机已将车速减慢,工友们也停下手中的活立在一边,我们相互招手,微笑致意,车厢里的沉闷气氛消散了——彼此都把友谊和快乐留给了对方。这些修路人与旅客这种友好和谐的气氛同内地所见的那种生硬、怠慢、傲慢、妒忌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又一次,前面的路段被泥石流堵塞,一群工友正在全力抢修,我下车走向一位工友,他约40岁年纪,一脸的灰尘,大概几天未刮胡子了。见我走来他停下手中的活向我微笑。我说:“辛苦了。”他回答:“你们坐车也辛苦。”我说:“我们是暂时的,你们是长期的,还是你们辛苦。”他说:“习惯了。”他从口袋掏出香烟递一支给我,我摇摇头,他微笑着说:“嫌粗?”我又摇摇头并伸出右手指:“不会抽。”又补充到:“抽烟对身体不好。”他接上火后对我说:“这是老婆的话。”我接上说:“什么时候离开老婆的?在川藏线上有多长时间了?”他说:“春节一过就出来了,有四五年了,像你们能经常和老婆在一起多好呀,这个烟就是我的老婆。”我说:“是呀,不容易呀。”这时他抄起了铁锨:“对不起,我要干活了。”他边翻着泥沙边和我聊着。 在一些岩石分化、断裂地带,工友们运用娴熟的技巧和力学原理,并结合自己对美学的理解,将建筑隔离防护墙(坡)这项繁重而危险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创作过程。他们或三五人或十人八人组成一个集体,在陡峭的山坡下,先将数十公斤、百多公斤的石块打凿成形,然后套上铁索,两人抬起,像表演杂技,晃晃悠悠地攀爬陡立的云梯,抬到数米乃至上十米的高处。在数百米上千米长的防护墙面上,工友们又进行了艺术化修饰,一条条石缝变得形像化,启发着你的想像,像植物的一个根系,像动物的某个部分,或像一个变幻的魔术,任由你对它作二度创作。 这些工友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远离人群的深山孤野中从事简单、枯燥、繁重的重体力劳动,除了同伴,没有亲人的呵护,没有朋友的关爱,甚至长年不见女人,可以想像他们生活的孤独、单调和乏味。他们从家乡出来辗转途中是见过大都市的,见过大都市的灯红酒绿,见过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但是他们安心做一个川藏线上的修路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并将人性之美和潜在的艺术灵感融入工作之中。 这里没有在内地常见的“烂尾楼”和“豆腐渣”工程,一件件工程都是一幅幅艺术品,让你在川藏线行走时,尽赏自然景观的美丽之后又能感受这些人文景观的靓丽。是什么信念支撑这些修路人坚持下来,并用匠心把工程做得如此坚固而漂亮的呢?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朴实、负责任的品格。人的贵贱不在身份地位,而在内心灵魂是否明净。大都市舒适的条件、过度的商品化虽然给人带来了幸福感,但也容易滋长人的自私、狭隘和懦弱,泯灭人的真性。遥相对比,川藏线是净化人的灵魂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在精神疲惫之时真应该到这里来,来享受久违的人性之美,体会生命的真谛。 川藏路上的他们 来源:中国青年报.10月刊 作者:张波 当人们赞美国道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时,别忘了又叫魔鬼之路;当人们谈论川藏线是世界风景画廊之时,我们也别忘了它的别称是地狱之门!一段段全是盘肠土路,塌方不断,噩耗也不少。难走的路也许只是几十公里,但它能让你走上几天十几天。无论有多着急,无论有多委屈,走上这条线,就必须尊敬四种人。 筑路工人 不上雪域,不知筑路工人有多苦多伟大。他们是魔法师,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行车路过都让人气喘头痛了,他们却埋头苦干,在陡峭的山体上凿出一条路来。他们是救火队,哪里塌方了,他们就赶到哪里,施工抢修。高原的阳光非常犀利,照得四处都白花花的。游客们一个个墨镜遮阳帽的,工人们忙活起来,什么也顾不上戴。 9月,在如美,路被封了后,游客们下车找客栈睡觉、打牌、唱歌。但筑路工人白天黑夜连续作战,生生新挖出一条路来。很多车主憋得难受,一说通车就紧着加油门呼啸而过,激起一路尘土,把旁边辛苦几天的工人们完全笼罩在土里面。在怒江沟,禁行十几小时后,车走到那儿已经深夜12点多了,很多修路工人还在做些收尾工作。看来他们晚上就要睡在江边条件恶劣的窝棚里了,背后的山体说崩就崩,但人家都乐呵呵地,在尘土中向我们这些被行程所困的旅客们挥手致意。 大车司机 人有高原反应,其实车也会有。在高海拔地区,油门踩下去也是呼哧带喘的,更何况他们车上还载着几十吨重的货物。大车司机不好当。 而且每次修好路,都是先放小车。大车经常一憋就是好几天不让通行。司机们多半脸色青黄,没法睡觉。但在路上,大车司机非常有礼,遇到飞驰的越野车,他们总是打灯让路。要是有车坏在路上,他们还会跳下车来帮人修理出主意。那境界,比某些大都市来的驴友高尚多了。 在通麦,因为路基塌陷,一个“大家伙”整个掉进帕隆藏布江,大车司机的危险系数太高了。 上的交警 在川藏线上遇到大堵车,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点儿辙没有。而且素质差点儿的城里人在狭窄的路上四处冲撞,最后全卡在一起,谁也别想走。这时候,来了交警疏通。看看通麦藏族交警如何来回徒步十几公里解决会车瓶颈,就明白那是苦力活了。他们没有车,也忙得吃不上饭。 在一个山道拐弯处,放着几朵黄色的菊花和糖、酒,很多不明就里的驴友在车上不停地按快门。交警神色阴沉地说,不要拍照了。后来才知道这个拐弯前几天出了事故,掉进江里的小车和人都没回来。人家是亲友来祭奠了。在事故多发的川藏线上,交警没有麻木,保持着对亡者的同情和哀悼。 磕长头的人 当车上的人在泥泞中怨声载道的时候,车旁边是不畏艰险和高原反应、从四川藏区磕长头上来的一家家的牧民。那种毅力,如果用在做事上,干什么不能干成?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他们把家产变卖,多少年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这一年或几年的朝圣之旅。 没有的东西更可贵,在这种执著面前,现代人很渺小。 快到拉萨的时候,他们很多人钱花光了,东西吃完了,衣服也不够厚。如果有条件,对这些磕长头的人,自驾游的朋友们,把你能给他们的东西都给了吧。 我曾经在公路上碰到过一位磕长头的藏族老阿妈和陪伴她的家人,她们邀请我吃他们自己做的奶渣。闲聊中(我会一点藏语,也有人帮助翻译),我问老阿妈:“磕头的时候都为谁祈福?”她说:“为自己,为自己的家人也为辛苦修建这些公路的大好人祈福”。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为修路的人祈福?” 老阿妈说(她儿子在一旁补充,语句是我整理过的): 我们家在的地方,山高谷深,地域辽阔,交通非常不方便。以前没有路,村里人一辈子别说去拉萨朝圣,连县城都未必去过。生了病,就只能用土办法治治,请人念经,熬着。要是没有这些路,我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有机会去拉萨朝圣? 一路上,我看了那么多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东西,拜了那么多寺庙,我给自己积下了功德。真的是要好好感谢修了这些路的大好人、大恩人,不管是藏人、汉人,他们真是做了大善事,积了大功德,佛祖一定会保佑他们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把物质丰裕、现代化和虔诚信仰对立起来。然而,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和现代化才提供了真正可供实践的信仰自由。 可能没读过多少书的老阿妈倒是比很多读过很多书的人明白的多。 谢谢各位读者阅读完这篇文章^^,如果您喜欢,点个赞给小编一点鼓励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麻烦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确认后第一时间删除。多谢!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wh/5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陕西特色小吃培训哪家好
- 下一篇文章: 搅团陕西农家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