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情吃货必备陕西美食的前世今生
陕西风情吃货必备陕西美食的前世今生
看了上期的陕西美食,是不是对陕西美食更加垂涎三尺?别着急,接下来带你一饱眼福,有机会可以一饱口福哟!!! 荞面饸饹荞面饸饹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饸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饸饹主料除荞麦面粉外,还有食用碱和食盐。 搅团这个饭食是怎么来的,无从考证。传说中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西祁就是今陕西的岐山县),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老吃惯了地方的面食,士兵都很厌倦了,也是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 粉蒸肉相传盛唐时期,一批阿拉伯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到长安做生意。一天中午行至祁连山下茫茫戈壁,搭起帐篷做起饭来,把切好的肉块与待用的调料和面粉摆在一个小案上。不料,一阵狂风四起,吹倒了帐篷,做饭的人起忙收拾,说时迟那时快,急伸胳膊来围住肉、调料和面粉,然而终因风大,把三样东西吹得掺交到一起。为了赶路,做饭人急中生智便把这些掺在一起的肉面疙瘩放到火上蒸熟,结果大家吃了,个个喜笑颜开,都夸这顿午餐吃得好,既充饥,又润口。他们把没有吃完的饭随身带上,下午又馏了一下再吃,结果其味更佳。 到了长安这个做饭人就如法炮制,在长安街头开了一家专卖这种肉的铺子,并取名“粉蒸牛羊肉”。由于随到随吃,又便于携带,很受欢迎,久而久之,成了长安的一种独特方便美食名吃。 石子馍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 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 锅盔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 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战国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 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其他国家的军队在这一点上,已先输给秦军一筹。 甑糕甑糕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汉族风味小吃。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现在它的炊具上: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锅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甑糕,就是用糯米、红枣或蜜枣、红豆置铁甑上蒸制而成,故名甑糕。 甑糕是由中国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周礼·天宫》有羞笾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粉糍”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古时叫豆屑末)蒸成的饼糕。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脉相承。 紫阳蒸盆子紫阳蒸盆子始创于汉朝。当年,刘邦带着军队夜行,正好走到了紫阳地区驻军休息。当地群众知道了为了欢迎刘邦的大军,就准备大摆一桌宴席。可是军队第二天一早就要出发,再准备什么七碟八碗的肯定已经来不及。有一位厨师看着一桌食材,就想到了一个方法,他把猪蹄、鸡肉、鱿鱼,还有蛋饺、黑木耳、萝卜、莲菜加上调料,一同放入大乌盆中,用大火蒸制一夜。 快到早晨的时候,刘邦闻着慢火熬制得香味,竟然从睡梦中馋醒了。他起身来到厨房,就看见一个大乌盆,香味四溢,便盛了一碗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吃完后大赞好吃,便问起身边的厨师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厨师以前从没有这样做过,不知道怎么回答,正好看见灶上的大乌盆,便灵机一动说此菜叫做“蒸盆子”。蒸盆子中的原料十分丰富,吃起来既有鸡肉之鲜,又有猪蹄之嫩,还有各类蔬菜的香脆,再加上可爱的蛋饺点缀,简直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融万种滋味于一盆的美味。 而如今,蒸盆子早已成为了陕西紫阳地区家家户户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的一道压轴大菜。 金线油塔金线油塔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道美味小吃,它由面粉和板油揉制、拉丝、盘形,再笼蒸而成,层多丝细,放在盘中就像松树的松塔,用筷子夹起又似提起缕缕金线,故而得名“金线油塔”。 相传,这道小吃源于唐代,当时还叫做“油塌”。在唐代小说《朝野佥载》中就记载着一则因吃油塌而丢了官的故事。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四品官员张衡在退朝之后路过街市,正值街边出笼了热腾腾的油塌,他抵不住美味的诱惑就买了一个在马背上边骑边吃。没想到这不雅的吃相却被御史看到,就因为一时嘴馋吃了个油塌,张衡就被弹劾罢官免职,丢了乌纱帽。 唐代以后油塌技艺得到创新,层数更多更细,制成塔状,名字也由“油塌”改为了“金线油塔”。国民党元老“近代书圣”于右任就是每次回乡探亲,都会品尝这道油而不腻、绵软爽口的“金线油塔”。 水晶饼汉族小吃,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 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联盟宗旨 联盟是由陕西无线网络及智慧城市产业链上管理机构、代表企业及科研院校,按照平等、自愿、互惠的原则,本着创新发展、协同共享、开放合作的理念,联合发起成立的,是经陕西省委网信办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联盟以支撑无线陕西建设、推动网络产业发展、服务网络企业和社会为宗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wh/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陕西日报地产新闻资讯携手同行nbs
- 下一篇文章: 秦岭"承包&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