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富有陕西地方特色的面食。

1.剁荞面

——剁荞面陕北人待客、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必吃的一种美食佳肴,也是闻名于陕北的一种汉族风味小吃。它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陕北当地人用它做在许多好吃的传统食品。剁荞面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这种食品,有管软化血、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

——制作剁荞面的刀是特制的,与普通菜刀不同。长约2尺,菜刀般厚薄,刀刃向下,刀背两端按着两个木刀把。每剁一次,算作一刀面,再煮进锅里。一刀面能捞3-4大碗,配上羊肉臊子,吃起来鲜润滑爽,面香可口。

2.汉中梆梆面

——梆梆面汉中市风味食品,是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又有一定脂肪、维生素B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的面食小吃。正宗的汉中梆梆面,讲究的是“条宽、面薄如纸,出锅面带一层光泽,入口极为筋道”,然后浇上用胡椒、姜、葱、醋等调料配出的汤,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3.麟游血条面

——陕西麟游血条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陕西省麟游地区有名的汉族风味小吃。这一风味小吃,相传还是唐王李世民来麟游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由于皇上的喜爱,血条面才得以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麟游血条面的特点是:薄劲香、煎稀汪。“薄”是指血面擀得很薄;“劲”是指血面柔中带劲,耐煮耐泡;“煎”是指汤温较高;“稀”是指面少汤多,味道鲜美;“汪”是指汤的搭配很丰富。它食用方便,利于贮存。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营养丰富,香味悠长,是宴待宾朋、馈赠亲友的独特食品。

4.耀州窝窝面

——将窝窝面放在耀县“三面”里作为一种地方面食并不确切,然而这是当地人的习惯称谓。准确地说,“窝窝面”只是耀县独有的颇具特色的一道地方名菜。如今走遍三秦大地乃至整个中国,也绝无此菜踪影。耀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

——窝窝面问世纯属偶然。清代道光年间,耀县城内恒盛饭馆大师傅田丰科是位烹调高手。一日店内客少无事,他突发奇想:用鸡蛋和好面,擀切成小方丁,然后用筷头顶住面丁从拳心穿过,面丁便呈窝窝头状,再配上蘑菇、肉丝、木耳等佐料,烩煮成面。拿出让食客品尝,大家一致赞不绝口,这便是原始的“窝窝面”。后因年代久远,几近失传。20年纪80年代城内五一食堂厨师宋伍存仔细琢磨,复将此道名菜推出,备受欢迎。

5.拌汤面

——拌汤的俗称又叫疙瘩汤,做法多种多样,可以粗制,也可以细作。听说旧时新媳妇娶到家,婆婆总是先让她做一顿拌汤,试试她的手艺。一句著名的唐诗提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而在关中西府,这话是这么说的:“三日入厨下,洗手搓拌汤。”

——菜一般是豆腐、红白萝卜、黄花、木耳、肉、韭菜、西红柿、菠菜等。待拌汤做好后,将面条下入煮熟即可。

6.耀州咸汤面

——和名满三秦的岐山哨子面比起来,咸汤面知名度小得多,只在铜川受欢迎,这中间的主要原因:一是与岐山面的酸相比,咸更难让人接受;二是岐山面要加肉哨子,身价自然就高,雅俗共赏,而咸汤面则是纯粹的素面,是一种典型的平民食品,难以大面积推广;三是岐山面的面条是擀的,宜于规模加工,而咸汤面面条是扯的,现吃现扯,吃的人太多了就忙不过来。

——咸汤面分为油面和碱面两种,油面是水面出锅后拌上油晾凉后吃,碱面是热面。咸汤面贵在汤,名家将调料,如,丁香、八角,桂皮,桂圆、生姜等十多种调料经煮汤后与面汤混合,配合葱花、韭菜段、油泼辣椒,好吃的难以言表,这些调料都是中草药,让面汤具有了舒肝理气,温肾壮阳,健脾和胃,补血化瘀的功效。

——老舍先生当年途经此地,吃了咸汤面,盛赞“小小耀县,竟有北京饭店”。如今,外地人盛传“不吃三碗面,不算行耀县”。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wh/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