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着力创新发展不负人民期待

——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年1月24日,瑞雪初晴。

丈八湖畔的陕西大会堂内,省长娄勤俭正在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似一片暖阳温暖了这个极其寒冷的冬天。每一位手握《政府工作报告》的代表,以及三秦大地上每一个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的人,都与自己的省长一起,在心中作着给予陕西发展力量的报告。

这份报告是三秦儿女记录在时间中的成绩——“十二五”圆满收官,五年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加速优化,保障能力增强最快,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

这份报告是执政者扛在肩头的责任——精准施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打造新支柱产业。

这份报告是百姓记挂在心头的期许——铁腕治理环境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兜底补短办好民生实事。

这份报告是国家战略赋予陕西的使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全国创新型省份,抓住国家支持关中城市群建设机遇。

1.5万字,20多个部门的意见,多次审议,三个多月书写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也是了解问题、听取民意、解决问题、统一思想的过程。

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这样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理清书写脉络: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三个陕西”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要找准定位、突出重点,深入研判经济增速预期、搞好精准扶贫、推进创新驱动等关键性问题,制定好各地各行业规划。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群众期盼和我省发展空间、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使报告书写过程成为三秦人民共谋发展的过程。

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在陕西大会堂赢得了全体代表和委员的掌声,获得了最广泛的好评。陕西省人大代表李震这样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布局合理、表达清晰,更重要的是它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与全省人民共同思考的过程,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报告因此拥有了一种最亲和的态度,它给出了人们思考的路径,指明了各行业工作的轻重利弊。这是一个有大局,有智慧的报告。”

创新是始终流动在报告里的血液

“年是陕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报告开篇就直陈陕西的状态。

不平凡,是因为过去五年陕西省虽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成效,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实现了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

成效的不平凡来源于工作的不平凡。

年盛夏,在咸阳乾县一个不大的会议室,省长娄勤俭和市县负责人开始了一场生机盎然的思想碰撞。“经济要增长、企业要发展、老百姓生活要提高,今年压力真的很大!”“原来效益好的能源型企业今年都面临困境,大家都很着急。”当地官员和各行业负责人对自己的省长不掩饰自己的焦虑。

“我们要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迅速行动,迎难而上,结构调整方面再策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拉动当期增长、增强发展后劲。要以更大的气魄参与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分工,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在新一轮发展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省长娄勤俭的回答正是陕西对待压力的“极不平凡”。

不难看出,这“极不平凡”来自于创新的实践。

从煤油气田到电子信息,从航空航天到现代服务,从钢铁建材到新能源,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执政者们寻找和践行着属于陕西的应对之道。

“面对下行压力,进攻也是防守。”省长娄勤俭在听取两会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陕西人对压力独有的态度。一方面精准施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更多的是以创新态度积极谋划,打造新支柱产业,全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闪存芯片、汽车电池项目和年产万部手机生产线相继投产;

天然气重卡和混合动力轿车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一批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正式运营;

非能源产业增长13%,高新技术业增长25.9%;

五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7项;年技术交易额.7亿元,专利授权量3.34万元,是五年前的7倍和2.9倍;

从传统领域到现代领域,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创新驱动成为转型中的陕西的巨大引擎。

“我们在《报告》中尽力表述清楚陕西在寻求创新发展路径中的独特成果。”负责起草报告的省政府政研室的同志说,“这其中也包括政府执政能力的创新。”这些报告中所体现的带有陕西特点的创新思路包括:

选择30家科研院所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模式;

支持所有在陕院士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研究所;

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互动,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根据国家战略创新机制,策划重点项目;

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讯等前沿技术研发,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

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进入中国著名品牌的数量大幅提升。

“百优计划”是陕西在文化领域的一项创新。在这个计划中,由知名作家集体推荐名左右有创作热情和发展潜力的年轻作家,省政府连续三年、每年提供4万元经费,资助其安心创作文学精品。

“百优计划”是陕西对待创新发展的态度和思路的典型。“我们要做的就是给种子适宜的土壤,文学是这样,科技是这样,新产业也是这样。创新发展的重点不是一个个项目,而是培育一种创新的生态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冯根福教授说。

如果说一个“报告”也有流动着的“血液”,那么,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血液”无疑就是“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落实在“追赶超越”的定位上,努力实现着新常态下新跨越的目标。

陕西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陕西定位,相继被国家列入全面创新改革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的众多决策已经释放出强烈信号,陕西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政府工作报告的四大部分,其中三部分都提到“国家战略”这一概念,“将陕西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必要的思维方式,这既是国家的使命,更是陕西的机遇。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几轮大的修改,根据省长和各界代表的意见,我们强调了陕西发展需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给陕西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起草组负责人介绍说。

面对国家的大战略,陕西需要如何对接?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有认识上的阐释,更有行动上的指针。

“得益于自身优势不断释放与各地的大胆探索,国家赋予我省多项重大使命,陕西诸多领域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报告第二部分“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中,陕西的国家使命在一开篇就被重点强调。

同时,起草组也将融入国家战略的思路合理布局于报告的相应层次,为未来工作中把握国家定位提供了有效的思考路径。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

“十二五”期间与国内13个口岸建立合作关系,海关增加到6个,“长安号”纳入国家“中欧快线”已发送列,与中亚国家建立合作办学机制,成功实现跨国联合申遗。

“十三五”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交通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合作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与丝路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合作园区。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

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三大国家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世界领先水平的电子闪存、汽车电池等项目相继投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坚持“三个转化”思维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陕西煤化继延长集团之后跻身世界强,能源化工产业经受严峻考验继续发挥支柱作用。具有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加速构建,使全省经济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正在积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十三五”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实施“中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重塑具有陕西特色、体现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更多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民用企业深度参与军工生产大目标,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

用增长8%刚性地回答供给侧改革

年陕西经济增长8%。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总目标,

也是全省人民







































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wh/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