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丝路上的陕西元素甘肃,探寻秦人之
10月9日,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和中国互联网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十二家网络媒体共同参与的寻找丝路上的陕西元素---“一带一路”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从西安大唐芙蓉园西门正式启程,进行为期十五天、行程数千公里、跨越西北五省的友好交流之旅。 陕西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迹,更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 张骞正是从这里出发,开辟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惠泽至今的丝绸之路。古老的陕西不仅见证了汉唐盛世,而且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陕西元素更是融入到这条经久不衰的“国道”上。新时代下,丝路文明的交融,为陕西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带一路”网络媒体采访团到达此次活动的第一站甘肃省天水市。 秦人之源—甘肃天水 天水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历史重镇,在辉煌而漫长的古丝绸之路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门户和驿站作用。 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天水是“秦”的发祥地,西周时,秦人祖先伯益之后非子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到孝王赞赏。孝王不仅让他继承了舜时伯益的“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张川一带)叫“秦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秦国的开端。 天水山陕会馆一馆连六省 天水是陇南的重镇,也是关陇古道的必经之地。人们从长安出发,走宝鸡,翻越陇山后,遇到的第一大站就是天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地缘,使天水成为一个商贸聚集之地。从此地可以南下汉中、四川,可以西达临洮、金城,再由此远赴西域。途经天水的众多商家中自然少不了晋商。 天水的山陕会馆就是陕西、山西商人留下的遗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天水的山陕会馆可以说起着“一馆连六省”的作用。 天水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馆内祀关帝,又称官寺。因其是由陕省会馆和山西会馆两部分组成,故名山陕会馆。陕省会馆的大门向东,面临大同路,山西会馆的大门向北,面临解放路。会馆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陕省会馆的砖雕门楼。主体建筑有门楼、戏楼、大殿等。现存砖雕门楼保存完整,系民国13年(年)由关中工匠雕造。门楼通体以雕砖、磨砖拼砌而成,面阔3间,4柱5楼。通长22—23米。中门、次间均开券洞。正面砌砖雕镂梁柱斗拱,平座勾栏,垂花檐楼、各式额枋花板,构成几层仿木结构的楼阁。构件上雕刻珍禽异兽、花草虫鱼、人物故事等。 天水市秦州区文化馆馆长赵晖介绍到,天水的山陕会馆原先的规模很大,后来在城市道路建设、城区改造中被占去了一部分。就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山陕会馆牌坊现迁建于甘谷县十里铺乡五里铺村大象山下。年,甘谷县文化馆调查。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坊创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年),为山(西)、陕(西)商人酌议修建,原在山陕会馆(今文化馆)内,年迁于大象山下。 如今的山陕会馆是天水市秦州区文化馆展览馆所在地,昔日山陕商人聚会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书法绘画作品展出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关中、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平台和“金字招牌”。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天水市按照“关天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的总体发展构想,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在争取政策、项目建设、园区基地、交流合作、开发开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建设项目天水中心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宝(鸡)天(水)、天(水)定(西)、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水与宝鸡、西安、兰州实现了高速公路对接,天水与陇南、陕南、华中实现高速化,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走廊已成为经济区精品旅游线,麦积山景区进入全国前名黄金旅游景区行列,关中成为天水主要客源地之一。 目前,天水市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一高地四基地”战略定位总体要求,提出了“连接陇东南、融入大关中、合作共发展”的区域合作理念,坚持把深化区域合作作为推动经济区发展的主要途径,把拓宽合作领域和创新合作形式作为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任务,把追求互利共赢、提升经济区整体实力作为区域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融合步伐。 天水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天水城市群建设的深入推进,天水正在成为开放开发的热土。 金城关探寻秦腔的历史与传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杨,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第二站甘肃兰州,采访团一行来到坐落在兰州市金城关风情区二台阁的秦腔博物馆。一起探寻秦腔在丝路上的传播与发展。 兰州秦腔博物馆展示了目前征集到的珍贵秦腔实物资料。从最早的秦腔唱本、钢印本唱本、脸谱、老杂志、老戏票、演出说明书、人工手画戏服、整套的木偶戏箱、唐代戏俑,到戏曲题材的剪纸、邮票、工艺品,以及一张张记载着戏曲发展重要历史事件的老照片。 博物馆内展出了民国戏曲与秦腔,秦腔的音乐、艺术特点,秦腔的传承及教育机构,班社与剧团,秦腔的剧目,从戏楼、戏园到现代剧场,秦腔名人,秦腔的鼎盛时期,西秦腔,陇剧,秦腔木偶戏,秦腔皮影戏,各种演出交流、秦腔艺术节会演活动等13个部分,共有7个展厅,展出面积多平方米。 随着秦腔艺术的发展、繁荣,出现了庞大的秦腔演员队伍,演员凭借高超的技艺,赢得老百姓的倾心。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许多秦腔社团,年在西安成立的易俗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易俗社在成立之初叫做陕西易俗伶学社后改名为陕西易俗社,易俗社开启了秦腔改良的新风,表现男女婚姻爱情和家庭悲欢离合的新编剧目渐成秦坛主流,陕西演员也不断来兰州演出。在展馆内展示的许多著名的秦腔演员,他们绝大多数演员都来自陕西。 秦腔剧目内容海涵,数量之多,居中国戏曲文学之最,秦腔题材广泛,上自盘古开天辟地,下至历代重大政治事件,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应有尽有,早期多以神、社乡祭祀庙会为主。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出戏都有三个舞台,前台的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演绎的都是人生故事,而在后台的舞台化妆室也着鲜明的等级之分,头牌演员有自己的“单间”由专人为其化妆穿衣等等,而群众演员化妆则随便勾抹几笔即可。 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提高秦腔演员的社会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接见秦腔演员,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鼓励。也促使了秦腔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秦腔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红极一时。 秦腔作为流行于整个西北地区的古老剧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也是西北地区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兰州秦腔博物馆的筹建对于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戏曲届都是一件大好事,为秦腔发展的历史足迹和记载这一古老戏曲的所有珍贵资料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来源 陕西网 编辑 小天 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白癜风能治好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wh/3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陕西省饮食营养协会营养美食品鉴团第一站
- 下一篇文章: 肉夹馍入列陕西非遗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