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演出中的魏老根

“谝闲传”,是关中土语,翻译成普通话,就是“闲聊天”的意思。“谝闲传”,简称“谝闲”,如果倒过来说“闲谝”,就更贴近“闲聊”的意思了。都说“谝”是关中方言、土语,其实,它是古语,雅语。这种古语遗痕,在关中方言里是随处可见的,此与周、秦、汉、唐在关中之地建都后所通用的雅言、官话有关。一个“谝”字,活脱脱地道出关中文化底蕴之深和周秦雅言之丰的了。

年轻时的魏老根

有位叫魏兴的咸阳人,大号“魏老根”,就是最善于“谝闲”的关中汉。见了谁,他都“谝”,而且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土语,念的古经,常出惊语,引人入胜。不知他肚子里有多少万货,一说起来,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稀里哗啦地给你倒出个子、丑、寅、卯来。因此,我说他是一位述说周、秦、汉、唐雅言、官话的“活字典”,“古语库”。把“爷”念“呀”;把“车”念cha;把“妯娌”叫“先后”,都是古代的音韵和词汇。

舞台下的魏老根

如果稍加注意,你会发现,他的“谝闲”,多是带韵脚的口头语,音韵和谐,相当好听。原来他是以自编自演关中快板而红得发紫的“快板大王”、“快板作家”和颇有名声的陕西民间文艺家。

魏老根与著名作家贾平凹交谈

何以如此?有源可寻。经与他随意闲谝,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他是自小受其父搞基层文化工作的“家教”影响而逐渐成长、成才的。他父亲名叫魏儒斌,是一位文武兼备、能诗能琴、并与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任咸阳文化馆的负责人,写的一笔好字,出版过诗集《展翅高飞万里程》。年,他发挥所长,协助咸阳周陵附近的灵召村,成立了“五一俱乐部”,辅导农民写演唱材料,演红了整个咸阳原。当时最火爆的秦腔小戏《一罐银元》等,就是他辅导的成果。不料,引起了陕西省艺术馆崔野风等戏剧家的注目,进而感动了陕西省文化局鱼汛局长,亲自领队到灵召调查,总结出“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八字经验在全省推广。消息传到文化部,钱俊瑞部长又来陕西调查,是有““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八字方针”在全国的推广。

魏老根与元咸阳市旅游局局长高春义在一起

正因为受到父亲这些俗文化耳濡目染的强烈影响,才使他在幼小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民俗文化之根,其发芽、立干、展枝、开花、结果,就是必然的了!

包括他的“谝闲”、创作在内的一系列咸阳味、周陵味作品的诞生和流传,都源于此。

“腰里没铜,不敢胡拧;腰里没把,不敢胡耍。”

“老魏老魏声音大,干梆硬正咸阳话,字正腔圆不掺假,现在只把咸阳夸。……”

看,他就是这般与你随意“谝闲”的,让你感到十分亲切,也获得一种语言音韵美的享受。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蓬勃开展之时,他以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办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件是创办了“咸阳沙河古桥风情园”,供人游玩;另一件是成立了以他为首的“魏老根艺术团”,常年演出。

的蛇年初三,他邀我去那里看看。出于多年的老交情,我便去了。

先参观了那里的“沙河古桥”遗址。眼前的一切,让我震惊。看着一座座高大的桥墩、桥柱和残缺的少许桥面,想象着年前大秦王朝在这里树立起来的十分壮观的咸阳石桥!

这里,面积旷阔,寂静无声。我驻脚不前,默然无语,只是静静地凝视着,沉思着。仿佛看见了当年穿秦服、说秦语的川流不息的人群,从桥上走过的身影;听到了从桥上滚动着的车轮声,还有那渭河喧嚣、骏马嘶鸣和人们的吵杂声。不由得默诵着杜甫笔下的名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这儿,是古迹的残留;这儿,是历史的见证。能看到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接轨、今人与古人对话,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老魏陪我,边走,边看,边说,使我了解了这座历史丰碑的来龙去脉,也理解了为保护、宣传、推介这座丰碑而立下汗马功劳的他。

年,农民在咸阳秦都区钓台镇王道村南的干涸河道里采砂时,发现了两座古老木桥的桥桩,随即报告给文物部门。经专家鉴定,说是秦汉时期的大型木桥遗迹。这数百根粗壮的直立桥柱以及重达两三吨的巨型铁板的发现,被列为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成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桥是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年4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在这里竖起了“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河古桥遗址”的石碑。年,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来沙河古桥遗址参观考察,要求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方案采取措施妥善保护。

时任咸阳市秦都区电影院经理的魏兴,便积极响应,张罗宣传。经区领导批准,由他所在的电影公司承担了有关保护工作。后因国家有政府部门不再创办经济实体的政策规定,他就有了在遗址附近从事旅游文化建设的想法。年6月,在许多热心人的相助下,他成立了“魏老根文化传媒公司”,先后筹集多万元,在古桥遗址旁建成了一个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融为一体的“沙河古桥风情园”。首先,他在占地余亩的园内,建立了一座颇有气魄的“魏老根大舞台”,并组建了“魏老根艺术团”,坚持常年演出;接着,建立了斗鸡、打猴、滚铁环、狗撵兔、驴拉水车、人牛拔河等民间风俗性、娱乐性、观赏性、群众参与性很强的文化设施,开展四季开花式的游艺活动,吸引了广大游客。

由于我去的那天正是过大年的初三,没能看上这些游艺活动,但从他圈养的牛、驴、鸡、鸭和大车、石磨、吊环、转盘等设施,可以想见平日人山人海的欢乐场面。不过,由他特意组织的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却令我大饱眼福,异常兴奋!节目都是关中人所熟悉的戏剧、曲艺和民歌。如秦腔、迷胡、碗碗腔、老腔,信天游等。印象最深的自然是由他表演的“脱口秀”绝活了。《夸咸阳》,《懒汉懒》,《面段子》,一个接一个的“说”,一个接一个的“谝”。“谝”秦始皇,“谝”汉刘邦;“谝”武则天,“谝”唐明皇。使我了解了他这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谝闲王”所创造的文化辉煌。

自此,我连续参加了他组织、策划的许多大赛之类的文化活动,对他十分敬仰。这些活动,门类繁多,富有成效,对保护关中古老文化、民间艺术,都有积极的意义。如富有关中地域特色艺术方面的大赛,有快板、故事、戏剧、小品、剪纸、杂技、歌舞等;富有关中民俗绝活大赛,有面食制作大赛、花馍制作大赛等。

参与中,我发觉他突出的优长和功绩是:

其一,他是改革开放年代最早倡导发挥地域优势、大力推行旅游文化的先行者之一。就咸阳地区来说,由他创建的“咸阳沙河古桥风情园”,就是最早推行旅游文化的一大成果。

其二,他不是单干,不是演独角戏,而是通过征稿、座谈、大赛等形式,组织发动群众,不断扩大作家队伍,深入生活,抓好创作,积累精品。在创作环节中,他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关中民间艺术形式,写出合乎群众胃口、受到群众欢迎的作品。

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针,扎根农村、面向群众,使写出的文艺作品能普及广大城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四,最突出的亮点是,他把保护、继承深厚的关中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与创造、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了。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式,好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

因此,我是这样评价他的:

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人的典型!

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间文艺家的典型!

他是保护继承关中传统艺术、弘扬乡土文化的典型!

他是既能说会道、又带头实干的文艺改革者的典型!

其动力何来?来自他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来自他对民间文艺源根的探求,来自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情!

特以这首拙诗相赠,表示我对他由衷的敬意:

渭水滔滔奏管琴,关中古语意翻新。

秦声鼓乐音震宇,汉赋唐诗韵醉人。

守护长安珍瑰宝,欣迎故地满园春。

酣游艺苑风情景,总记咸阳魏老根。

作者系陕西终身成就艺术家雷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jy/1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