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三个陕西”建设的金融主力军

作者:陕西省联社理事长杨建新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年第4期

  根据中央及陕西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新的发展阶段,陕西农信要在金融支持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下工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三个陕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

  明确发展思路。围绕中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投向、提升服务功能,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完善低碳、循环、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加大对薄弱领域和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确保金融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作用。

  优化信贷投向。积极拓展业务发展新空间,加大对助学创业、公共医疗、物流网络、网店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中小微企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强地方经济活力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主动对接项目。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沟通,准确掌握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社保民生等领域的工作方案、实施计划及信贷资金需求规模,及早介入,及时制定信贷投资方案和措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较为有效的措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农业和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构成部分,也是稳定社会的基石。农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稳定,整体经济形势才会运行良好。要充分认识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唇齿相依的关系,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持续提升“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农信机构应强化支农责任意识,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趋势,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突出支农重点,坚持以“三农”为主、非农信贷投放为辅,在对农村客户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加大对区域内各类优质客户的营销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授信额度,满足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劳务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积极培育各类农村优质客户。扎实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采取“扫街入社区”“进村入户”等方式,全面开展农户、社区居民的入户建档工作,主动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全力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设立专门的业务运营部门和队伍,在风险控制到位的前提下,灵活高效地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研究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特色金融需求。优化小微企业授信流程,推行运营灵活、操作独立、快捷高效的贷款发放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的申贷获得率。根据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急”的特点,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特色化的信贷产品,缓解小微企业由于贷款期限和经营周期不匹配造成的还款压力。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将信贷资源配置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行业和企业倾斜,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现代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品、新工艺、高科技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地方经济较快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坚持电子渠道创新的路径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发展电子渠道业务是大势所趋。对以传统业务为主体的农信机构而言,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必须把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融合互联网金融作为农信机构的重要发展战略,力争做出成效。

  倾情推进普惠金融。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的号召,以深入开展“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全面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继续做好物理网点渠道服务能力的优化和提升工作,通过实施网点转型,引入智能排队机、预填单机、自助发卡机等设备,提升网点智能化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加大布放助农服务E终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力度,不断丰富和拓展E终端、自助设备、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的功能,快速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市场占有率,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向村一级延伸。

  打造电子商务支付品牌。创新移动支付服务模式,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构建服务“三农”的涉农电子支付平台,使陕西农信成为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支付体系建设的参与者。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依托人民银行大小额、农信银等现代化支付系统,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POS机、ATM、助农E终端等便民支付机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

  坚持精准扶贫的重心

  坚定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强化组织保障。陕西农信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把工作重心倾斜到精准扶贫上,把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全力配合各级政府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的金融主力军。陕西省联社要进一步总结推广镇安县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深化“基金+贴息”担保模式、“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障模式和“服务+技术”支撑模式这“三大扶贫模式”内涵,指导县级农信机构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农信机构当年新增可用资金全部用于当地,50%用于精准扶贫;从年起,全省农信机构每年计划安排扶贫信贷资金不少于50亿元,充分满足脱贫攻坚期内的信贷资金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深层次合作,在重点扶贫项目、社保民生、助学创业、公共医疗等领域加强合作。重点支持贫困县具有市场竞争力、扶贫带动效果好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

  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切实减轻贫困户负担。积极与省、市、县、乡镇各级扶贫部门对接,掌握贫困人口总体情况,对有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能力,以及会干事、能干事的贫困群众,及时给予信贷支持,放宽抵押担保条件,放大贷款额度,对精准扶贫贷款继续实施利率优惠,按照“合理测算、让利于民、保本即可”原则,遵循“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的要求,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中有贷款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农户提供一定额度的特惠金融信用贷款,向规模搬迁点农户提供低利息住房贷款,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真正做到让利于民、减轻贫困户的贷款成本,扎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建立“陕西大爱信合慈善基金会”,积极履行扶贫社会责任。为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加快扶贫工作进度,陕西省联社计划出资设立“陕西大爱信合慈善基金会”,吸收系统内机构和各类社会公益资金加入,不断扩大基金规模和使用范围,更直接、更有效地介入脱贫攻坚战略,帮助政府做好扶贫托底工作。

美编:王玺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沈阳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zw/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