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葳蕤的生长!评判的可能?

——“陕西80后诗歌大展”印象

宋宁刚

由诗歌网和《陕西诗歌》杂志联合主办的“陕西80后诗歌大展”,据说是对陕西“80后”诗人这一特定群体的第一次“集结”与展示。如此巨大的活动,由一个民间团体来做,既让人感慨,甚至唏嘘,也让人振奋。民间的力量从来如此,直接、正面,讲求效率,稳实可靠。

这样的“诗歌大展”,来得正逢其时。如果以35岁作为“青年”的上限,年出生的诗人们已经进入自己的“后青年”时代,是该回顾和自我审视一下了。更不用说,早从前几年开始,“90后”的更为年轻的写作者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逼”得“80后”不得不面临“前后夹击”的态势。笔者作为“80后”中的一员,同样面临这样的“节点”问题,不得不带着感慨与警醒,总结并承认——套用一句流行的话——“活着活着就老了”。

然而,这种回顾和省察以个人的方式进行自我审视,固然无不可,甚至是必须的;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是,要求更为客观一些的、以“他者”的方式对一个群体的评判,如何可能?具体实践起来,却有重重困难。比如,何谓“陕西诗人”?虽然主办者将其范围划定为本省籍、或外省籍而主要在陕西从事诗歌创作与活动的80后诗人,但是有些陕西籍而在外省(临时)工作或定居的诗人也参与了进来,并且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们丰富着陕西的诗歌面向,不仅使我们无从拒绝,甚至觉得极为必要。更不用说,由于现代生活变动不居,和许多人一样,诗人们如今也面临着今天在此处、明天就有可能去他别处的境遇。这些,都为“陕西诗人”的边界划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再比如说,“大展”在什么意义上反映了陕西80后诗歌的创作面貌?从参与者来看,是否囊括了陕西诗歌的全部力量?(平心而论,类似的“大展”很难做到“一网打尽”。但是反映一个总体性的面貌,哪怕并不全面,应该说还是可能的。)

从诗歌内部来说,有效的评论不仅要求对所评论的群体相当熟悉,还要对这个群体的外围状况(比如外省的状况,比如“80前”、“90后”的情况)的相当把握,最好还能了解一些个人的状况。此外,也是最重要的——还需要有对诗(不是某一派诗、而是风格和类型多样的诗)的判断力。所有这些,对于像笔者这样一个已经不年轻的“年轻人”和“嫩手”(freshman)来说,都不无困难。

有些吊诡的是,这似乎又是一种“诱惑”:正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该放过这样一个机会;正因为是“新手”,所以更应该多加“操练”(熟悉的朋友都知道,笔者的多数“评论”文字,都是个案分析,极少宏观的考察,就因为所见不多而又“手生”)。以鄙之意,一直私心里觉得,宏观的文字应该由经验丰富、意见沉稳的批评者来写。类似的事于笔者,似乎多有不相宜。虽则如此,面对“80后”的诗歌现状,又觉得义不容辞。于是,虽然自知不称职,也还是勉力为之。最终的结果,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印象、感受、期望和共勉。

因为所谓“评价”,面对年轻诗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说“后生可畏”。对于年轻的诗歌写作者,谁也保不定他们明天会写出什么东西来。当然,也可以只就写出来的作品为依据,作一些评判。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比如此次“大展”中所“展出”的作品,在每个人的创作中占据什么位置?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称为是“代表作”?能够真实地体现每个创作者不同的创作实绩与水准?都是有待深察的问题。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曾说,“在一切诗选里,老是小家占便宜,那些总共保存了几首的小家更占尽了便宜,因为他们只有这点点好东西,可以一股脑儿陈列在橱窗里,读者看了会无限神往,不知道他们的样品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大作家就不然了……”。所谓“大家”“小家”之说,用在还处于成长和远未“板结”、定型的80后诗人身上,不见得允当,但是,此次“大展”作为一个“选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却也是事实。如果再考虑到,本次大展首先是由诗人自荐作品,而有些诗人不大会选自己的作品(这种事是常有的),类似的“抽样”式诗歌“大展”和“选本”就带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以我稍微熟悉一些的宝鸡诗人陈朴(年生)为例,在这次“大展”中,我们看到他的几首诗,是偏向“乡土”的,其实他有更多的面向,比如在叙述方式上更显得口语化、情感也更为冷峻和直接的、直面当下现实的诗。

再者说,虽然我们在此看到的是“陕西80后诗歌大展”,给人的印象,仿佛“80后”有什么可以总结和抓得住的共同特点。实际的情形则是,因为存在着10年的跨度,即使在“80后”内部,都可能存在所谓“代际”差别。比如8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在情感和观念上,与70年代末出生的诗人可能更相近一些。而80年代末出生的诗人,则与90年代初的诗人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话语。更不用说,出生的地域、成长的环境、知识的背景、生活的遭际与机遇,乃至文学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都可能使他们在诗歌创作的具体取向上各有所取,形貌相异。这些,对写作者来说都是极其自然的,也是值得赞赏的,对评论和比较,却可能带来困难。

通读此次“大展”的诗歌作品(如今集结成册的诗作,是从近位作者的来稿中精选出来的近一半诗人诗作),笔者感到,从创作路向上看,目前的陕西“80后”诗歌创作,在继承前辈诗人的精神资源的基础上,呈现出这样几个倾向。

第一,延续陕西诗歌独特的抒情特征。陕西诗歌的独特的抒情性、甚至浪漫性,有悠长的传统。从近处往远处说,有“70后”诗人王琪、王可田,也有“60后”诗人成路、白麟,更有“50后”诗人耿翔等人,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的诗人那里。如今,我们看到,“80后”的诗人马慧聪、李东、曹文生、窟野河(王勇)、高权、岳朗、大鱼……等人,不同程度地走在这条路上,部分地延续、强化和开拓着这个传统。具体来说,在总体保持着抒情特征的同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对自身处境以及作为其延伸当下现实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ys/1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