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雀斑医院 https://m.sohu.com/a/452789260_120228728

观文馆——发现更好的自己

点击绿色图标收听

画布上的信天游

——一个台湾女孩的陕北写生之旅

作者:霍希尼

朗读

彭琛

每个人大抵都曾做过画家梦,它萌芽于小时候的信笔涂鸦。

每个人也大概都有过作家梦,它始于青春懵懂时初开的情窦。

想必有些人还怀揣着流浪梦,它滋生于对周遭的熟稔和对远方的遐思……

不过,有些梦做着做着就淡了,能真正走到远方、拿起画笔,赋予其浓墨重彩的,少之又少。

我们曾天真地以为,不顾一切去追逐遥不可及的画家梦,太傻。可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些自以为独家珍藏的梦,却被别人实现了,懊恼!

但是这种情况是绝不可能发生在小廖身上的,她是一个深知梦想时不我待的人。

廖哲琳,自称“小廖”,年生于台湾台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外文系,是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大学哲学硕士。在普通人眼里,这位80后的高材生应该有着体面的工作、不菲的薪酬,生活可能稍有压力但不乏舒适惬意,沉浸于生命的哲思而内心富足。但是她偏偏放弃了安稳的工作,离开了熟悉的故乡,转而投向黄土高原的怀抱,半路出家拿起画笔,开始了在陕北长达三年的写生之旅。

她说,是石鲁的作品燃起了她对陕北的向往之情,在“云门流浪者”计划的赞助下,义无反顾地只身前往陕北黄土高原。在西安的陕西国画院里,她得到当地画家王潇的热心指点,拿着老蒋的电话便奔赴“安塞县楼坪乡魏塔村”。最初,魏塔只是一个写在纸上的地名,与任何一个她未曾到过的地方一样,让人心生向往又心怀胆怯。而当她打通老蒋的电话,听见电话那头的老蒋叽里咕噜地讲话,又鬼使神差地被摩托车“拖”进陕北的黄土中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真正踏上了这片黄土地,没法回头了——既来之,则安之。在陕北安塞“魏塔写生基地”,她受到了老蒋的热情接待,和老蒋同吃、同住、同劳动。吃老蒋婆姨做的的玉米擦擦,住陕北常见的窑洞,与村民牛羊打成一片,春种秋收,烧柴睡炕,赶牛放羊,聊天拉话,一样不落。渐渐地,她成了村儿里的一份子,甚至将农民老蒋“拉下水”,成了共同进步的画友。她与村民一起分享劳动带来的饱满与充实,写生之旅变得丰富又踏实。

窑洞是她的画室,村民是她的模特儿,她用耳朵听、用心记、用笔画,将魏塔的一山一屋、一草一木,魏塔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悉数勾勒进自己的画面里。笔没了,就拔黑猪毛,用王老吉铝片套在竹筷上当画笔。

三年里,她创作了近两百幅画作。她稚拙的画面里,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有饱经沧桑的老农;有陕北农村朝阳初升时的放牧,有夕阳西下时饱足的回归;有闲适的婆姨拉话,有忙碌的春种秋收;有富有神秘意味的婚丧嫁娶,有简单直白的人情往来……画布上那或浓重或清透的颜料,或硬朗或蜿蜒的笔触,或冷峻或柔和的色泽,依稀散发着村庄里的粪土味儿、家禽家畜身上的骚味儿、黄土高原上丰收的成熟味儿、洒在黄土高坡上的阳光味儿、陕北人之间的人情味儿,见证一个平凡人对艺术的虔诚与对生活的热爱!

三毛式的放逐,梵·高式的热爱,在辽阔的黄土地上放逐自身,在狭小的画布上挥洒热情,是对她陕北写生之旅的最佳诠释。她用心体会陕北,用富有激情的画笔描述陕北,用沉着冷静的文字思考陕北。对于生长于台湾的她而言,在这片差不多被遗忘的土地居住生活不仅面临着南北气候的差异,还有巨大的文化鸿沟。然而在她眼中,这里并不是供人猎奇的贫瘠之地,也不是让人怜悯的落后之地,更不是无关痛痒的存在——她已经与这片黄土地融为一体:对不可思议的生活习惯,由开始的诧异到习以为常;从旁观者的写生描绘,到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她为陕北孩子的可爱而着迷,也为农民难以走出大山的宿命而悲叹;不再羡慕现代城市生活的光鲜亮丽,反而从粪土般的生活气息中读出文化的厚重、感受到生活的踏实……她深情地记录下魏塔村民的生活细节,用画笔和文字为再平凡不过的村民传神写照。

是陕北朴实而真切的生活,燃起了年轻的她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命运归宿的哲思,对现代文明的审视。小廖对陕北农村的深情描绘,原汁原味地讲述着黄土高原上的悲欢离合、生死轮回,记录了这片黄土地上的生生不息,在画布上吼出了一曲一曲色彩浓烈的信天游。

这是一段80后台湾女孩的寻梦、寻根、寻真之旅!正如油画家段正渠所言“黄天厚土用自己直白质朴的方式,将深奥的人生哲学,向哲学硕士重新演绎了一遍。小廖掂量了自己的脚步,从容地找到和世界握手言和的方式”,在陕北灿烂阳光的普照下,在干涩黄土的摩挲下,她与无病呻吟文艺女青年的身份挥手作别,与顺从内心、信天而游的自己不期而遇。

顺着她的笔触游走,你将发现:遵从自己的内心,信天而游,命运将会带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自己!

朗读者

最近都是天蝎座最美好的日子,因为都在排着队过生日,我也不例外,本人于年阳历11月09日出生!所以,快祝我生日快乐吧!哈哈哈哈哈

大家好!我是观文馆朗读者彭琛,性格开朗外向,喜欢玩声音~如果你也喜欢,欢迎和我唠嗑,让我们用声音擦出点什么火花。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朋友圈的作用就是告诉你,他看到了你的消息但是不想理你!(其实我过的农历生日,先赚一波祝福转转运)

朗读者说:信天而游,是啊,又有多少人能真的遵从自己的内心,排除险阻,放下世俗,违背父母的愿景,去寻找那个朴实纯真,充满精神灵魂的自己。感谢我的师大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回想起15年的那个夏天,参加了全国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到了一个风土人情浓厚的瑶族自治县,在镇上的一所中学教了一年音乐课。我告诉了他们什么是节奏,什么是音调,还让他们欣赏了西方歌剧,我们筹办文化艺术节,我们高声朗诵,我们尽情歌唱,我那个时候始终记得电影《志愿者》主题曲里的一句歌词:用我生命的七十分之一,去营造一个奇迹……科室的老师们非常朴实,也都非常热情,隔三差五就一窝蜂串门,今天到这位老师家吃个饭,明天到那位老师家喝个油茶,乡下嘛,节日是最多的,一吆喝,大家伙一辆面包车这个镇上吃个酒,那个镇上走个“情”,在这,从来不怕没得口粮……也许这就是镇上连不熟的卖菜大叔大伯都要跟你打招呼的原因吧,尽管你没有买他的菜。除了在中学上课以外,还帮助了周边两个村的完全小学,我当起了粉刷匠,做了水泥工,和村民们一同为孩子们打造他们的教室,不定时去给小朋友们上一堂音乐课,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堂神奇美妙的课……之后还在镇政府参与了精准扶贫计划,挨家挨户落实,每一户信息,每一亩田补助,都不能出差错……一年后我离开了,尽管我充满了遗憾和歉意,但又有新的一批志愿者填补了上来,每一年如此,生生不息。

每一段人生旅程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只要期间没有迷失方向,终究会有所感悟,我也算信天而游了一把吧,只可惜,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俗人。

每日话题

话题“你的啤酒故事”精选:

莫失莫忘

生活中的啤酒其实更多代表着一种方式,忧愁之人借以解忧的方式,失恋之人借以忘却的方式,志同道合之人借以抒怀相知的方式。不只是一种酒,更像一种药,治人的哀愁,相思,忧愤。一扎啤酒治愈无数人间苦。

无言

在我看来,啤酒的味本就是因人的心情而定,在小时候喝过一点,单纯为品味道而喝,那种味道虽称不上马尿那么难喝,但也绝比不上雪碧可乐的爽感,一直很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它,终于长大后,才明白它的真谛,第一次真正喝它,是因为心里苦,听说它能解愁,便猛灌了自己几杯,真的是越喝越苦,甚至比之中药还苦,苦到我心里哇的一声哭出来,却又忍不住喝,边喝边哭,就仿佛把心里的苦全都哭了出去,喝完以后又吐,吐完就全身轻松了,那是我对它的深刻印象,是真的苦,但又来一次,因为比赛胜利的喜悦,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我本以为它的苦味会影响我们的好心情,不想这次喝来,却十分清醇爽口,甚至感觉有些大麦的香气,那次,在不知不觉中就神游太虚,醒来才知道,原来它并不是普通单纯谓之酒,而是一种心灵寄托,你的心是什么味道,它就是什么味道。

Average

一直不怎么喜欢喝啤酒,因为它的苦涩总让我皱眉。看了这篇文章后竟然有了再次尝试的冲动。也许让我所动的不是啤酒,而是蕴含在啤酒中的那种感情吧。

Mis.wang

平常的那种啤酒我不太喜欢喝,但也能接受。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特产的一种叫做菠萝啤的“啤酒”,喝起来有点像汽水,甜甜的,但倒在杯子里又像啤酒一样“磁”的一下冒泡泡。我平时其实不喝啤酒,但是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一天喝了三大罐啤酒。原因有些奇葩,不是为了缅怀过去,也不是考完试宣泄。就是因为我家停水了,渴到不行,正好发现冰箱里有我爸的几罐啤酒,就把啤酒当水和了。结果喝完除了多跑了一趟厕所以外,还是了渴??????

你有关于下乡支教的经历么?或者说,如果有机会,你愿意从你原来的生活出走吗?

我们会根据留言质量,筛选出每日的讨论精选,放置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ys/1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