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建设农民进城的困惑
《陕西建设》杂志 城镇化建设栏目 年10月10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住建部联合召开《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明确年基本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同时允许进城落户人员有偿转让宅基地。 国家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说,保护进城落户农民的权益是《实施意见》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央要求,要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其合法权益。 对于这些进城落户的举措,农民心里到底是咋想的? 农民进城想法不一 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民而言,上楼居住无疑是一件好事。 今年55岁的王师傅在外务工多年,老家在一个极普通的自然村。村子里有来户人家,生活并不算富裕,房子也很陈旧,得知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后,激动地说:“进城住楼房,想都不敢想啊,如今就要实现了!”然而,他也有所顾虑,他最为关心的是土地承包权:“只是不清楚,家里种的地还能不能接着种?上楼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民而言,上楼居住的热情并不大。 吕大妈生活的村庄比较富裕,由于家里承包了蔬菜基地,收入来源很是可观稳定,在镇上也买了房。她说:“闲的时候,去楼上住两天,忙的时候还是住在家里方便,而且有小院,要舒适得多。” 农民的根本是土地,他们最为关心的也是土地。早就适应了农耕生活的中国农民,心里挂念的还是土地,他们大多同时拥有城市梦想和土地情结。 在随机采访的不愿进城农民当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虽然向往城市生活,但因为到城镇就业不稳定、担心失去多项财产权益、子女入学难、生活成本高、遭人歧视、拆迁过程中经济利益受损等因素,进城、“上楼”时顾虑重重,表面上看是不愿,实则是“不敢”。 第二类,喜欢住传统农房,因为方便养鸡养鸭、放置农具、不用爬楼等。对于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而言,腿脚也不灵便,还是住平房方便。另外,大多数农民依然务农,他住在楼房农机具根本没地方放,想养些鸡鸭鹅都没法养。 第三类,部分农村已经“优于”一般城镇。不少农民说,村里水、电、暖、气全通了不说,上学、看病、办事都能“不出村”,想去哪里逛逛开上车就走,城里优越条件村里一样不少,还比城里强不少。“带院子的两层楼房、清新的空气、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几个城里人能享受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曾经共同发布的“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中“很想” 政策解读:“人地挂钩” 禁以“三权退出”为条件 人地挂钩即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规模与其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的规模挂钩;城市化建设用地增加的规模与其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的规模挂钩,达到以人定地,地随人走的效果。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指出,建立人地挂钩机制,既是确保对新型城镇化的用地保障,也是对土地城镇化的制约,可以起到“一石两鸟”作用。 按照部署,年我国将基本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年全面建立科学的人地挂钩机制政策体系,区域和城乡用地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为如期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提供用地保障。 实施意见主要措施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实行差别化的用地标准,二是实施规划统筹管控;三是改进用地计划安排;四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五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其中,实行差别化的用地标准明确,综合考虑城镇容纳空间等因素,现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不超过平方米的城镇,对于进城落户人口,按人均平方米标准安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现状人均水平在-平方米之间的城镇,按照人均80平方米标准安排;现状人均水平超过平方米的城镇,按照人均50平方米标准安排。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因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周建春指出,-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约万亩,其中包含了进城落户1亿人口的各类用地需求,初步估算为万亩。如果按以往规划编制方法,农村流动人口只按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60%安排用地,1亿农村流动人口用地约为万亩。因此,从现行规划看,土地供应方面可以满足进城落户人口发展用地需求。 在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国土资源部明确,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要求,允许进城落户人员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 在保障进城落户农民权益方面,实施意见提出,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其合法权益。 如何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 多名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需要分类施策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打消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说:“农民不愿进城的背后,反映出新时期农民利益的多元需求。城镇化是一个自发过程,农民进不进城,进哪个城,应该让农民自主选择。政府要做的是构建公平的制度环境,让人人享有均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发展机会。” 对于不愿进城农民,有关部门还是要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打消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多地农民反映,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户籍、住房等各项待遇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教育和社保。 另外,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绝对不能命令强迫。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的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不“逼”农民进城,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被落户”“被上楼”。 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宜农则农、宜城则城,摒弃视城镇为先进,视农村为落后的观点。现在那种不顾群众意愿,强行推动“农民上楼”、“农民进城”的做法是不对的。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少数领导干部或专家从某种所谓高大上的理念出发,一厢情愿地推动城镇化。 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70%,届时将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城市。但是,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不仅仅是要让农民进入城市,而是要打破非户籍人口原有身份上的烙印,废除身份等级,从而使中国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才是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终极目的。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核心是人,关键是非户籍人口在城市里的生活质量。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jy/5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QC公示关于表彰2016年陕西省工程
- 下一篇文章: 陕西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亮点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