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简介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现有榆林校区(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路51号)、绥德师范校区(绥德县名州镇镇定北街号)两个校区,正在建设榆林科创新城校区。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

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

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

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

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

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年,招收了第一届省属公费师范生。

设置有政法学院、能源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15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年获批2个硕士授权点,年招收了首届硕士研究生。

年面向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截至年9月30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人,本科在校生人(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人),普通高职(含专科)生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留学生27人。

榆林学院年本科招生

-学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个本科专业;停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专业申请本年度工程教育认证。

年,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1个,文科招生省份21个,计划招生本科生人,实际录取考生人,招收本省学生人。

年普通类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不含艺术体育、中外合作办学)

(手工整理,仅供参考)

年山东省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分数线

年,榆林学院山东省普通类常规批计划招生14个专业(类),计划招生数量41人,实际投档数量41人。

投档分数线

投档最低分数最高的专业(类)为英语(师范类)专业,最低投档分数为分,对应最低位次为名;投档最低分数线最低的专业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最低投档分数为分,对应最低位次为名。

选考科目要求见上表。

年选考科目要求有调整:

历史学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由限选历史调整为历史或地理二选一;

行政管理、法学、社会工作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由限选思想政治调整为不限选考科目。

专业(类)包括的专业及招生要求

年榆林学院在山东省计划招生的14个专业,全部为按照专业招生,没有大类招生的专业(类)。

榆林学院年招生章程摘要

普通文理类专业以考生专业志愿为依据,按照“志愿清”方式确定专业,即按考生第一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考生分数相同时按照所在省(市、自治区)排列的位次先后顺序进行录取,若所在省(市、自治区)没有排列位次的,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的单科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录取。

有选考科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若某些专业按选考科目录取生源不足时,参照该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体育、艺术类考生录取原则:承认生源所在省组织的专业课统考成绩,录取原则为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均达到省控制分数线,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专业课成绩相同者,按文化课成绩位次高者优先录取)。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工程”的录取原则为仅招收有志愿考生。

各专业原则上对考生外语语种不做限制。新生入学后,各专业公共外语课统一开设“大学英语”,请其他外语语种考生谨慎报考。

学费及住宿费:

各专业学费标准详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招生计划。

关于转专业

要求转入某专业人数多于该专业能够接纳的人数时,进行选拔考试。综合考虑学生第一学期成绩在班级排名和选拔考试成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转专业学生。

文科类专业选拔考试的考试科目为文科综合(文史哲基础知识)和大学英语。

理工科类专业选拔考试的考试科目为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

综合成绩计算公式:(1-第一学期成绩排名÷班级人数)×+选拔考试平均成绩。

具体情况需要新生查询当年学校规定。

榆林学院年本科生毕业及就业情况(来源:榆林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榆林学院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年共有本科毕业生人,实际毕业人数人,毕业率为98.34%,学位授予率为99.30%。

届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为人,其中升学考取本校8人,升学考取外校人,出国深造5人。应届生考研录取人数最多的三个学院依次为:生命科学学院人,政法学院64人,化学与化工学院63人;考研录取人数占应届本科生人数比例最高的三个学院依次为:生命科学学院46.20%,政法学院28.80%,数学与统计学院22.20%。

截至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3.59%。

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73.82%。升学人,占13.05%,其中出国(境)留学5人,占0.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分布情况

截至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的学院是建筑工程学院82.24%、信息工程学院78.79%、生命科学学院78.36%、能源工程学院77.67%,教育学院75.97%,化学与化工学院75%,初次就业率较低的学院是政法学院61.54%。初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物联网工程95.2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92.86%、材料科学与工程88.57%、土木工程87.85%,初次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物理学47.37%。

截至年12月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2.80%。就业率较高的学院是教育学院93%、建筑工程学院92%、体育学院87%,就业率较低的学院是政法学院66%。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97%、旅游管理95%,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法学52%、思想政治教育55%、历史学62%。

学校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46%,其次是国有企业32%;毕业生主要就业于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42%。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职业类流向是“中小学教育”、“建筑工程”,占比分别为24.50%、24.50%。

届已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在陕西省就业的比例为67.90%,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为西安26.20%、榆林22.20%。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按专业)

初次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共有12个,其中8个专业初次就业率低于60%,分别为:

物理学专业,毕业人数38人,就业人数18人,初次就业率47.37%;

化学专业,毕业人数40人,就业人数21人,初次就业率52.50%;

音乐学专业,毕业人数75人,就业人数40人,初次就业率53.3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人数54人,就业人数30人,初次就业率55.56%;

历史学专业,毕业人数49人,就业人数28人,初次就业率57.14%;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人数36人,就业人数21人,初次就业率58.33%;

法学专业,毕业人数53人,就业人数31人,初次就业率58.49%;

美术学专业,毕业人数83人,就业人数49人,初次就业率59.04%;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人数42人,就业人数26人,初次就业率61.9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人数42人,就业人数26人,初次就业率61.90%;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人数人,就业人数87人,初次就业率63.9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人数85人,就业人数58人,初次就业率68.24%;

新闻学专业,毕业人数44人,就业人数31人,初次就业率70.45%。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相关数据摘要

截止年11月1日,我校在全国高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中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3.18%。以下数据主要来源于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数据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调研数据。

榆林学院届总毕业生人数为人。男生人,女生人;以陕西生源(83.4%)为主,比较多的省份有山东(1.5%)、河南(1.4%)、河北(1.1%)、内蒙古(1.1%)、江西(1.1%)等;毕业生分布在50个专业,其中规模较大的专业是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

本校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2.8%;男生的就业率为85.4%,女生的就业率为81.6%;就业率较高的学院是教育学院(93%)、建筑工程学院(92%),就业率较低的学院是政法学院(66%);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97%),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法学(52%)、思想政治教育(55%)。

毕业去向分布

届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是“受雇全职工作”(58.8%),其次是“正在读研和留学”(18.3%)。其中,男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66.6%,女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51.0%;男生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比例为13.3%,女生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比例为25.0%。省内生源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60.2%,省外生源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53.2%;省内生源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比例为19.0%,省外生源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比例为20.0%。

各专业毕业去向分布

届毕业生中,受雇全职工作比例较高的专业是旅游管理(90.5%)、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88.9%)、给排水科学与工程(86.7%)、会计学(85.7%),受雇全职工作比例较低的专业是化学(22.2%)、植物科学与技术(25.0%)、动物科学(28.6%)。

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届未就业人群中,“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44%)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其他暂不就业(41%)、准备职业资格考试(8%)、正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5%)、准备创业(2%)。

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流向

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46%),其次是国有企业(32%)、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18%)、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3%);毕业生主要就业于0人以上(42%)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

就业于国有企业比例较高的专业有土木工程(8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6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4%)、化学工程与工艺(64%)、测控技术与仪器(60%),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较低的专业分别为体育教育(20%)、汉语言文学(16%)、物联网工程(15%)、学前教育(1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英语(3%)。

就业毕业生的地区流向

本校届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7.9%的人在陕西就业,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为西安(26.2%)、榆林(22.2%)、延安(4.6%)、咸阳(4.0%)、渭南(3.8%)。

毕业生的升学情况

届毕业生的升学比例为12.9%。升学比例较高的学院是生命科升学比例较高的专业是植物科学与技术(52.7%)、动物科学(44.3%)、社会工作(43.9%)、材料科学与工程(42.9%)、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42.5%)、园林(40.8%);升学比例较低的学院是艺术学院(1.5%)、教育学院(1.6%)、管理学院(1.8%)。升学比例较高的专业是植物科学与技术(52.7%)、动物科学(44.3%)、

社会工作(43.9%)、材料科学与工程(42.9%)、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42.5%)、园林(40.8%);升学比例较低的专业是舞蹈学、旅游管理、音乐学、美术学,均无人升学。

毕业生的月收入

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元。月收入较高的学院是信息工程学院(元)、建筑工程学院(元)、化学与化工学院(元),月收入较低的学院是外国语学院(元)、艺术学院(元)、文学院(4元);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物联网工程(元)、测控技术与仪器(元),月收入较低的专业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元)、美术学(元)。

享受“五险一金”情况

届毕业生中有66%全部享受“五险一金”。从学院专业毕业生享受“五险一金”的情况来看,化学与化工学院(93%)、能源工程学院(88%)全部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较高,外国语学院(33%)、艺术学院(39%)全部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较低;测控技术与仪器(%)、油气储运工程(94%)、石油工程(92%)专业全部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较高,英语(30%)、汉语言文学(45%)专业全部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较低。

各学院及专业的专业相关度

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建筑工程学院(86%)、教育学院(85%),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学院是数学与统计学院(55%)、政法学院(58%)。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9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专业是旅游管理(26%)、石油工程(5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jy/1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