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科技大学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晓东副教授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材料学报》(ActaMaterialia,最新影响因子7.)发表题为Atomisticoriginofhigh-concentrationCe3+in{}-facetedCr-substitutedCeO2nanocrystals({}晶面暴露的Cr掺杂CeO2纳米晶高浓度Ce3+离子的原子起源)的文章。

郝晓东,博士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科学高等研究所,师从国际著名电镜专家、日本电子显微学会长几原雄一(YuichiIkuhara)教授。年以陕西科技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被引进,加盟许并社教授团队。郝晓东主要依托陕西科技大学的超微观结构表征平台-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JEMGRANDARMF),实现皮米尺度下对纳米功能材料的超微观组织、成分和结构的深度表征和分析,构建其与催化、能源等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本研究是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世界难题,开创新概念下的纳米功能催化剂而开展的。二氧化铈(CeO2)基三元催化剂被认为是高效的去除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材料之一,而提升氧空位浓度一直是纳米功能氧化物研究的一大切入点。CeO2得益于阳离子价态的灵活转变而具备较高的氧空位浓度,具备较高的储氧效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三元催化剂中。近些年来,研究者致力于提升CeO2中的氧空位浓度,主要措施包括:纳米功能化、活性掺杂、晶面调控等。然而,研究中缺乏对CeO2材料的超微观结构表征及原子尺度下构效关系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先进的合成方法,制备出{}晶面暴露的Cr掺杂CeO2纳米晶,结合先进的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深入研究了Cr掺杂元素对CeO2纳米晶中的原子结构。

研究发现,与未掺杂的CeO2纳米晶相比,在Cr替位掺杂CeO2纳米晶内部Ce3+离子浓度得到明显提高。其中,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较大尺寸的颗粒(7nm)内部存在数量可观的Ce3+离子,而未掺杂的CeO2纳米晶内部几乎不存在还原的Ce离子,表明Cr掺杂元素引起晶粒内部形成一定数量的Ce3+离子。同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Cr元素能使得氧空位性能能从初始2.0eV降低到0.99eV,额外形成氧空位只需0.6eV的能量;大幅降低了氧空位形成能。与此同时,氧原子在oC下的迁移率达到5*10-10m2s-1,是未掺杂的CeO2纳米晶中氧原子迁移能力的10倍。降低的氧空位形成能以及高的氧原子迁移能力共同使得Cr掺杂CeO2纳米晶表现出十分优异的OSC性能。本研究加深了对掺杂CeO2纳米材料的缺陷形成和作用机制的理解,为设计和制备基于活性掺杂、晶面调控、纳米尺寸化等功能化因素的新型的CeO2基催化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当前对纳米功能材料的超微观结构表征及原子尺度下构效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这也必须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氧化物纳米晶(10nm以下)体现出十分显著的尺寸效应,因而往往不能用块体材料的传统观念去评价和研究。结合先进的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可实现对超细氧化物纳米晶的原子结构、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原子尺度分析和研究。在本研究中,Cr掺杂元素对CeO2纳米晶中的原子结构、氧空位形成和分布等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加深了对掺杂CeO2纳米材料的缺陷形成和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助于设计和制备基于活性掺杂、晶面调控、纳米尺寸化等功能化因素的新型CeO2基催化剂,提升其在工业上的实际应用价值。

郝晓东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日本东北大学和东京大学为共同通讯单位。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学校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合作的新进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项,省部级以上奖励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篇,EI收录期刊论文篇;共获授权专利项。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前50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jj/1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