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要看看,秦岭里都有啥新华网客户端
这是秦岭深处留坝县的早晨(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扫过山谷 穿过稠密的树叶 粼粼光斑倾撒在树木山岭间 东西绵延约公里的秦岭 醒了 秦岭西安至宁陕段秋景(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大山孕育着中华文明 也实实在在养育和呵护着 辛勤的人民 它将怀中的自然珍宝悉数交出 慈母般地端详着 绿水青山造福一代又一代 繁衍生息 秦岭塔云山雪后初霁、云海缭绕(年3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柞 秦岭多宝 木耳便是其一 在秦岭南麓 陕西省柞水县 生长着营养丰富的黑木耳 侧生于树,形似人耳 片大肉厚,鲜嫩味美 一棵柞树 是生产黑木耳的优等菌材 因树得名 是秦岭给予柞水县的馈赠 4月21日,陕西柞水县金米村村民何小燕在采摘木耳。新华社记者梁爱平摄 “万山丛树多,土人伐生木耳 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 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 明清时期 柞水人便从事木耳生产 并销往两湖一带 以秦岭为脊,以四河为谷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地貌 让小小木耳 摇身变成“金耳朵” 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发展木耳产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昌奇摄 依托示范基地 建设木耳产业带 一条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 销售终端、仓储物流、废弃菌包处理 到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让农民的腰包鼓了 心情好了 笑容增了 未来明了 …… 小木耳不仅成为“美味担当” 还承包了柞水县贫困户们的腰袋 年栽植规模达万袋 年产干木耳吨 实现产值近3亿元 60%以上的贫困户吸附到木耳产业 已有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数据直观,实力满满! 4月21日,柞水县一家公司员工李旭瑛在直播间里销售木耳。新华社记者梁爱平摄 为了让“黑黝黝”更快变“金闪闪” 手机成了农民的“新农具” 直播成了“新农活” 当你离信息越近,离贫困就越远 “柞水木耳真心好,点赞转发买起来!” 买它!买它! 21日晚 万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jj/14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陕西众果成为餐饮协会副会长单位,与众多企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习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