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媒】长征成功80周年不忘红色基

提示

任何一个民族,在他的岁月深处,一定有迅速突起的精神宝藏,有昭示未来、导引前行的智慧密码。

自红军转战陕北,延安成为了革命的不二隐喻,亦成为我们精神世界中的一种期待。初秋的延安,风中有了阵阵寒意。站在这块荒凉苍茫的高原上远眺,这里山山峁峁,沟沟壑壑,始终提示着你,这块黄土地中,有一股摄人心魄的气力存在,这也许就是来自黄土地最大的馈赠。

四野悄寂,只有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刻,人们才有机会去拷问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知青精神在康坪村薪火相传

像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延安,是中国现代历史演进的一个拐点。

这个拐点的起步,是素有“革命圣地心脏”之称的宝塔区。

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年12月,延安撤地设市,设立宝塔区,以原县级延安市的行政区域为宝塔区的行政区域。

作为陕北知青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昨天上午,“红色记忆”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这里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的诞生地。

年,就在当年习近平奔赴延安的同时,一样作为北京知青的王岐山等14个年轻人,来到了康坪村。“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北京青年合计约有2.8万人到过延安,正好与当年长征到陕北的红军数字大体一致。

作为延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新劳动者,北京知青们发挥了诸多创造性才能,给这个陕北的小村落,打开了一扇窗。

在一排翻新过的窑洞前,冯庄乡党委书记申连庚当起了向导,“当时,陕北的农村没有刷牙的习惯,是知青们将这个习惯带到了这里。”这排窑洞至今保存较好,门洞上挂着“知青故居”的指示牌,里面除放一些农具、杂物外,墙上还挂着当年知青们带来的留声机、照相机和革命书籍。

初到农村,这些年轻人干活其实不在行,他们用锄头杵着爬上山,被当地老百姓笑话,到了半山腰就累得不行。正是春季播种季节,牛粪、驴粪、羊粪需要赶着驴从村里往山上运,每袋6七十斤,而且山路是崎岖的羊肠小道,常常出现摔倒的情况。

他们不会犁地,乡亲们就教他们怎样犁地,1家用一个牛犁地,一个拿粪,一个放籽。

“当时,平均每一个生产队都有学校,但是学校老师很少,这些知青们就当起了老师。”申连庚说,陕北乡亲们把知青称为北京来的“文化人”,他们穿着朴素,举止大方随便,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眼界开阔,思想大胆,敢想敢干,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时教大家识字看书,闲暇时给乡亲们拍照片。

知青们带的学生中,很多人后来也当了老师,他们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将文化之光,播洒在这里。

年10月,康坪村知青故居开放,知青生活体验区、美丽乡村观光区等,初具雏形。

“康坪村的发展变化,是全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宝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延丽告知,知青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宝塔区发展建设的气力源泉,这两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集中内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食其力、艰苦奋斗。

“问题墙”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样本

作为延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塔区不但具有知青文化,更具有政治、区位、资源、产业、环境、人脉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把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红利”,年,宝塔区冯庄乡开始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打造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样本。

在康坪村村委会的院子里,一面写着“问题墙”三个字的宣扬栏,格外引人注目。“问题墙”制度通过把农村基层党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搬上“问题墙”、建立“清单”真抓实改、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价,着力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

“把基层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部放在大众的眼皮下,接受群众监督,也坦诚接受大众的意见,构成由乡村主要成员负责的‘清单’,细化分工,倒排时限要求,让‘问题墙’成为乡村干部的工作总目录。”常延丽坦言,这类做法,需要极大的勇气、决心和魄力,“这是一种‘亮剑’,鲜明地亮出了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态度。”

大众有问题,怎样提?申连庚的做法是,村干部挨家挨户访问,与大众面对面交心,再将问题进行梳理,把问题“挂”在墙上,把人和落实情况,也“挂”在墙上。

问题搜集和整改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通过纪委适时督查、群众监督评议、党委考核运用等,强化问题整改落实。

比如,有条建议是:延延高速建设征占土地,致使现有耕地面积不足。

这个问题的整改落实办法是:6月份前,积极调和,争取项目,全面完成光伏能源建设、房屋改造和绿化等工程;另外,在马家沟治理高标准农田亩。

统计显示,年,乡级摆问题26个,整改23个,群众满意率达96%;村级摆问题个,整改个,满意率均在93%以上。年共征求个问题,现已整改个,其他的正在整改落实中。

“问题墙”那种民主、公然、公正的做法,依然可以追溯至知青插队的年代。

年,在生产队队长被猜疑的情况下,知青组长王岐山提议将财务收支情况用白纸黑字写出来,及时进行公然,还了干部一个清白,也给乡亲一个满意交代。当年,王岐山对村集体财务严格核对、及时公然的做法,时至今日,康坪村仍然在沿用。

在常延丽看来,“问题墙”制度继承和发扬了大众第一、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用知青那种强烈的社会感、民主公然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凝聚乡村党员干部的共鸣,把发展的需求和大众的期盼有机地结合起来。”

现在看来,这类发源于知青精神的“问题墙”制度,已初见成效。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也使精准扶贫工作措施落到了实处。之前一些偏僻村主要负责人只重视职位不重视守岗、只重视索取不重视奉献、只重视资源开发不重视产业建设、只重视生产领域不重视意识领域等问题,逐渐得到解决,风格明显改良,在为大众办实事、解难题中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服务大众的意识明显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行走在宝塔区,随处可见红色历史遗存,每个人很容易被这类革命文化感动。

在延安,有精神。近年来,在宝塔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冯庄乡党委、政府以“宏扬知青精神、建设美丽康坪”为主题,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为引领,以打造丰富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目标,通过兴产业、强基础、提服务、推民主、优环境等举措,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在眼前。

仅以康坪村为例,目前,全村共有温室大棚座,户均2座,年产值近万元,有67户大众因种植蔬菜脱了贫。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15元,其中蔬菜产业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余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杜坪、李庄等村蔬菜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构成。

“始终不忘红色基因,锲而不舍宏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伟大精神,当好延安精神的传承人,让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决策在宝塔山下落地生根,是宝塔区党员干部的使命和。”常延丽说,国家启动的“一带一路”建设,陕西省是重要的节点,延安宝塔区是西北重镇,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替换的作用。

常延丽介绍,宝塔区着力构建新型城镇、现代产业、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社会治理“5大体系”,全力调剂产业结构,围绕重点镇建设,以5大旅游片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水平;巩固9个市考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15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要积极推动电商进农村,加快乐村淘57个农村服务站点建设,进一步激起农村经济活力。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一个富裕、美丽、幸福的宝塔区,让这座革命圣地,焕发出新的时期光芒。

(宋雨李宗华吴岸彪)

来源:3秦都市报

本期:马磊m









































北京那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白癜风注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zx/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