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国家税务总局汉中市税务局在全系统举办了“诵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诗文朗诵活动。通过朗诵红色经典,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讴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激发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的热情,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进一步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现将此次活动的优秀作品予以展播。

朗诵:国家税务总局汉中市税务局稽查局

张迁廖良驭杜禾王彬

梁家河,思想的渊泉河

年1月,正是数九寒天的隆冬时节,一位背着两箱书籍的15岁懵懂少年,从北京来到了公里之外的陕北延川县的贫瘠小山沟——梁家河。城市与乡村的巨大落差,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一开始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他迷惘、彷徨,孤独苦闷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逃回北京。举目无亲的他被当作“倒流”抓进了派出所,进行“黑帮子女”的劳动改造。五个月后,牢记着父亲“善于团结人民群众”的谆谆教诲,他又回到了梁家河,决定扎根农村一辈子。他相信,只要和人民群众心连心,黄土地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他带着“团结观”融入群众,融入乡村,融入梁家河,开始脱胎换骨的转变。他和乡亲们摸爬滚打成一片,拼命干最苦最重的活,始终冲在最前面。下雨天,他拜访老红军,听退伍老兵讲述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他把自己的鞋子送给穷苦的人,他饿着肚子把干重体力活得到的白面馍“口粮”,分给吃糠窝头的妇女们。他关怀智障人,给村里的人理发,教青年人学习文化,讲授科学知识,讲述外面更大的世界。他成了乡亲们的一个通道、一双眼睛。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赞他:“近平这后生仁义。”“他从不诉苦,也不抱怨,很坚强。”“他见多识广,性情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近平是好后生!”他成为了黄土地的儿子。他尊重人、帮助人、团结人,他住的地方成了梁家河的村中心。“饿了,乡亲们给做饭吃;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缝……”他一面进行着自己的农民化实践,一面读书、修身,从书中汲取着精神和思想上的营养。他与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路遥经常谈理想、谈抱负。路遥这样评价他:“近平比我小4岁,知识面比我要广得多,志气高得多。”他更把农村和乡亲们看成一本书。掏地、挑粪……样样都不耻下问地学习着,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他说:“最为重要的是,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他顽强的在黄土地上扎根,昂扬向上,茁壮成长,成了乡亲们爱戴和拥护的“贴心骨”。乡亲们夸赞他:“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他倔强的向上级递交了第八份入团申请书才成为了共青团员,他倔强的向上级递交了第十份入党申请书才成为了共产党员,成为了乡亲们公推的村支书。他充分发扬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带领着乡亲们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乡亲们打了一口甜水井,年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心中装着老百姓,勇于担当,顶住各种压力,先后为乡亲们办起了铁匠铺、缝纫社、磨房、菜园、商品代销点,粮食总产量由年的11万斤增加到年的18万斤,人均生产粮食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分。同来的15个插队知青,14个人都走了,他仍然倔强的坚守在梁家河。好好读书是他最大的愿望。他两次报考清华大学,终于在年10月被清华大学录取。10月8日清晨,当他打开门走出窑洞时,乡亲们拿着红枣、小米围上来,默默地站着。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全村人。倔强的他的第一次泪如雨下。乡亲们跟着他,一直将他送到了十里外,12个年轻人陪着他步行了40多里到达了延川县城。梁玉明一直把他送到了延安,送他搭上了南下的客车……他鼓舞人、激励人、影响人。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随娃”石春阳始终牢记着他当领导要“一碗水端平”的教导,成了带领大家致富的好支书。“铁锁”武晖在他读书的影响下,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能人”刘永耀牢记着他“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的话,成为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领路人。“黑子”王宪平牢记着他“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成为了年度感动陕西的“陕西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梁家河,这个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小山村,习近平用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砺出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梁家河,成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高地。梁家河,思想的渊泉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之河!

汉中税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zw/1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