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工程是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在行政村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每个农家书屋按照2万元标准建设,配备图书不少于册,品种不少于种,报刊不少于2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种(张)。   

农家书屋工程年试点,年全面推开,至年,共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了全国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截至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计投入资金多亿元,全国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达到1.13册。在农家书屋工程补充更新阶段,财政按照每个书屋元标准安排农家书屋补充资金,各地农家书屋每年补充图书不少于60种。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每年有6亿元用于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初步解决了8亿农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被农民群众形象地誉为“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

农家书屋是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工作“十个一”建设之一。“十个一”建设内容,其中有3项属于硬件建设,即农家书屋、村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三项工作。近年来,陕西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农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继续组织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民生项目。

  蒲城县东王村书屋是村里的老教授东王村大学生村官刘海蕊认真阅读。图片来源:陕西农村网   龙阳镇东王村的农家书屋大门已经有些破旧了,推开朱红色的铁门,刘海蕊伏在桌上看着书,手上那本管理学读本看着挺厚重。她腼腆的对着记者笑了一下:“上学的时候学得管理学,平时会翻翻这类的书,对手头的工作多少也会有些帮助。”   刘海蕊是蒲城县东王村的大学生村官,年8月份来到村上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酷爱文学的她以前没有来农村工作时,喜欢看一些散文类的书籍。她说这些书籍对她的写作、文稿润色方面很有帮助,只是来到这里任村官之后,很少有时间再去翻阅散文类的书籍。   一个平日在家中娇生惯养的女孩,来东王村之后,对农村、农民、农业其实是相对陌生的。那会迷茫中,她走进农家书屋,随手翻阅了基本书,才发现这村里藏了一位老教授。   说起她在农家书屋得到的帮助,刘海蕊似乎有道不完的感激。“只是现在存在个问题……”突然,在交谈中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我们这个村,情况其实比较特殊。大部分人种瓜务农,农家书屋对我帮助虽大,但是从我工作到这之后,似乎前来阅读的村民并不多,农民都没有时间。不种瓜的老人不识字,小孩又都上学,没有引导,也缺乏积极阅读的意识。”说起村上农家书屋的整体阅读现状,刘海蕊忧心忡忡。农家书屋确实办得很好,村上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农家书屋更好的利用起来。东王村党支部书记张六三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陕西农村网   和刘海蕊不同,东王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六三从东王村农家书屋年建设伊始,就见证了它的点点滴滴,对于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了如指掌。   他告诉记者,这个书屋面积58平方米,现存书中册,音像制品62种碟,涵括农村科普、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各类书籍。东王村比较分散,文化程度较低,最初建设的时候,县关工委、科技局、文化局都很重视。   “刚开始落地那两年,村里阅读的多了,闲谝的少了,学科技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书屋成为了好多村民的良师益友,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是这两年……”   张书记微微蹙眉:“也或许是农民忙,前来阅读的人明显减少了。”但是立刻,他眼神又坚定起来:“农家书屋,是农民的精神食粮,村上近期就打算乘着两学一做之风,培养全民阅读兴趣。让干部党员带着大家去学习,干部在学习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群众在学习中掌握致富的法宝,让农家书屋通过“两学一做”的实践应用,再次在东王村褶褶生辉。”   “农家书屋”管理员闫志道:做农村书香的守护者闫志道在整理图书。图片来源:陕西农村网   户县玉蝉镇格家庄村农家书屋,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读书点”,这两间外貌并不起眼的30平方米平房,却被乡亲们亲昵地称为“知识宝库”和“致富黄金屋”。小小一座农家书屋,能办得有声有色,得益于今年已74岁的玉蝉镇玉河小学退休教师闫志道的精心打理,用乡亲们的话说,“这个老汉不一般哩!”   今年74岁的闫志道,是格家庄村一位普通的乡村退休老教师,完全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以一位老人朴素的愿望和一位乡村文化人的担当,在村里的农家书屋里当起了义务管理员。   闫志道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图书管理员,但他也并不普通——“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是他的信条。几年下来,图书管理员这个很多人眼中只是“整理整理书籍”的“闲职”,被闫志道做得有声有色——不大的图书室外,逐渐增添了“家长学校”“道德讲堂”“关工小组办公室”等几个新招牌。虽然仍然是那两间房,但每日穿梭往来,在其中静心阅读的村民们已络绎不绝。这座田野边的“农家书屋”,真正扎根进了村民们的生活中。   闫志道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在闫志道心中,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技术:“它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素养,可以改变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的命运。”   蒲城90后返乡大学生陈喆书屋中成长起来的农二代陈喆在农家书屋内阅读。图片来源:陕西农村网   年8月,陈喆大学一毕业,就回到了老家。他并不是迫于外面世界的生存压力而返乡的,而是怀揣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与记者交谈中陈喆很笃定的说:“不是怕外面累,我也不粘家,只是当时真的有点担心农业的现状,我想把这里的农业搞好,而且有信心搞好。”   老子英雄儿好汉,大概是受父亲的影响,陈喆从小就不怕输,喜欢在农业上钻研。面临毕业的他那时候还没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一次偶然的回家,他看到村里成立了一家农家书屋,便走进去随手翻了翻,立刻燃起了他的农业创业梦。   目前合作社研发的帮助当地农民致富的喷墨式私人定制甜瓜,就是陈喆在书本上学习后研究构建的机器,主板、镜头都是经过他改造的。软件也自己编辑的,他把整体的源文件做了一些延伸,让当地西甜瓜印制上各种精美图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让当地的西甜瓜名声大噪,成为私人高档定制,农民在合作社先进技术包装下,西甜瓜销量很好,成为致富的法宝。   在交谈最后,陈喆说,真心希望其实我们能看到电商方面的书籍,现在市场上农产品有价,但在农民手上却没价了,中间环节太多,如果有电商方面的书籍,可能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上就能把农民利益最大化。再者,我们当地农民的思想比较先进,除了科普类的书籍,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浇灌,让农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综合陕西农村网相关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zw/1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