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国宝级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国宝级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年夏破土动工,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国宝级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 ▼ 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进行评鉴、定级,共有件(组)文物评定为一级文物,其中十八件(组)被评定为国宝级,居中国博物馆前列。这批国宝文物涵盖了古代壁画、金银器、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各大类别,并以其珍贵而独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斐声海内外。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国之重宝,海内孤品。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唐代酒器,长15.5厘米,口径5.9厘米。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镶金兽首玛瑙杯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西周·旟鼎西周早期的文物,铸于西周康王时期,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 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立耳,深腹,平沿方唇,三柱足。口沿下饰浮雕状饕餮纹,地衬细雷纹。三足根部饰大饕餮面。双耳外侧各饰一条曲体上缘的夔龙。腹外壁及底部厚积烟迹,显系长期使用所致。腹内壁铸有铭文28字。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西周·五祀卫鼎五祀卫鼎,国宝级文物。西周文物,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腹内壁铸铭文19行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对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有重要作用。鼎内的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仍需通过王朝众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西周·多友鼎多友鼎,国宝级文物。西周晚期文物,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 多友鼎铸于西周厉王时期。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记载了西周历王时期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其铭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又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西汉早期文物,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和田羊脂白玉雕成。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 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西汉·鎏金银铜竹节熏炉西汉文物,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1号陪葬墓出土。 高柄竹节豆形,盖如博山,通体鎏金鋈银,圈足底盘透雕两蟠龙,均以头承托盘腹,盘腹下部有十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炉口外侧刻铭文一周字。汉武帝时称“阳信”者惟其姊阳信长公主。阳信家当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家,熏炉原为未央宫之物,后来被赏赐给阳信家。中国古代香炉,以汉晋间流行的博山炉最为精美,而此炉又为所见博山炉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见的艺术品。 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文物,高14.3厘米。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明皇杂录》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唐·阙楼仪仗图(两组)唐代文物。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阙楼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位于仪卫图之前东壁阙楼图高厘米,宽厘米;西壁楼图高厘米,宽厘米。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大足元年(年)遭谗言被武则天杖杀,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 唐·宫女图唐代文物,高厘米,宽.5厘米。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 此画为国宝级文物。画中共9人。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又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唐·马球图唐代文物,高,宽厘米。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图绘于墓道西壁。 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唐·狩猎出行图唐代文物,高—厘米,全长厘米。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 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画中行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着紫袍、雍容端庄的官员,他身无佩箭及箭囊,坐骑是一匹白色“走马”。这种走马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使用。由此分析,骑此白马的人应是章怀太子李贤。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唐代文物,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碗由锤击成型。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碗内壁有墨书重量“九两三”(实际称重,为九两半)。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这两件金碗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是罕见的艺术作品;而将多层次高密度的纹饰这样繁而有序、清淅准确地錾刻在小小的空间内,更是唐代金银细工高超技艺的杰出表现。 唐·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代文物,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达克。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动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透过这种银罐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同时它那圆浑饱满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题材,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 唐·三彩载乐驼唐代文物。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 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这组俑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大胆运用了艺术夸张,充满想象与浪漫。制作工艺精湛,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五代文物。年出土于陕西彬县。 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而略泛灰,光泽莹润。壶身呈圆球形,虚设的壶盖与壶浑然一体,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绝世珍品。 这件提梁倒灌壶是著名的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产品。耀州窑是唐宋时中国北方名窑,时人推崇耀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此壶造型古朴典雅,制作规整精细,纹纹繁褥华丽,尤其是构思奇特,设计巧夺天工,被认为是国内外存世耀州窑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宋·黑釉油滴碗北宋文物。出土于陕西渭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 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 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特别是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往期经典?以下文字可轻触上下翻阅,点击打开链接。 《论语》中的个成语的出处和解释 汉字里的“双胞胎” 在宋朝过个周末 这都是什么→觚斛觥銎盉镞簋甗敦轙罍鬲軎甑匜 顾工:扶桑访帖漫记 汉服 封存秦汉 敦煌写经残纸精选 古代佛像制作过程 美丽的中国瓦房 屋顶上的瓦当文化 中国的盘扣之美 古人书房佳联 古代的大学 古人的书信用语 古代女子小资生活,羡煞当代人! 錢穆:人生三層次 鲁迅为何拒绝诺奖提名 谦敬词——看看人家古人怎么说话的!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七十年代书家:群体的价值 汉官印精选(高清图) 民国小学生读的是什么课文!!!! 繁体字是这么用的。。。。。。 明式家具:中国文人的高级定制 醉美古窗格 《千字文》全文、读音、释文 都什么区别:宫、殿、亭、台、坛、廊、榭、庑、厢、舍、斋、寝、楼、阁 祝竹《竹斋梅花印谱》 熊秉明: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宋人的风雅生活: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文徵明的扇面 读书人的家伙什 汉代私印 吴昌硕自用田黄印 陈巨来篆刻一百三十品 髡残 书画装裱款式 四大画僧的艺术世界 中国宣纸 [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顾工 顾工 顾工:吴昌硕与晚清吴门印学(一) 顾工:吴昌硕与晚清吴门印学(二) 顾工:吴昌硕与晚清吴门印学(三) 顾工:吴昌硕与晚清吴门印学(四) 赵之谦:盖印章,务必不能心急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东晋) 《始平公造像记》 命运多舛的徐渭 他叫黄公望 古代人的称谓 台北故宫所藏:皇帝们的玩具 陈寅恪的书法 草书八大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印谱 书法落款时间查询全表(年份、季节、月份、日期)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高清晰图赏析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神龙本)高清晰图 黄庭坚手札 赵孟頫《胆巴碑》欣赏 蔡襄和《离都帖》 空海大师《风信帖》 王铎临《圣教序》 吴昌硕临《石鼓文》 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 清-何绍基行书《落花诗册》 文征明小楷《太上清静经》《老子列传》 (清)何绍基楷书《西园雅集图记》 白蕉丨论书文稿 《张玄墓志铭》 礼器碑 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诗四首》 (唐)张旭《草书古诗四首》 赵构草书洛神赋 《元羽墓誌》赏析 美人迟暮,令人唏嘘伤感!※杜牧唯一墨迹——《张好好诗》 『台北故宫藏』米芾墨迹(高清赏析) 白蕉的一些纸片 《黄州寒食诗帖》来了······ 武汉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ys/1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陕西半数交通事故发生在农村 道路整治刻不
- 下一篇文章: 陕西发票钢材发票煤炭业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