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民心相通rdquo篇关
导语: 为积极落实学校有关就业实践的理念和要求,为广大研究生同学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提供有力支持,社科研团组织开展“奋进百年彰往迹社稷日新再启航”寒假社会实践计划。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聚焦行业前沿、改革开放、建党百年、基层治理、抗击疫情、“一带一路”倡议、清华精神等重点议题展开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广大同学学习基层一线的实践经验、感悟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为就业择业开拓个人视野、厚植家国情怀。 博古观今探丝路,千年长安再启航。社科学院“社稷担当,丝路启航”寒假实践支队积极响应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社科研团有关就业实践的号召,紧扣“国家政策”、“就业引导”、“百十专题”三大关键词,因地制宜展开社会实践。团队紧紧围绕商贸文旅、社会治理与人工智能硬科技主题进行展开。支队由来自社科学院和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五名研究生组成,于年1月17日至23日期间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次实践系列推送分为七篇。本篇为第三篇“民心相通”部分,从文化与旅游业的角度,展现了陕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独特的历史积淀优势。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背景 丝绸之路 绵延数万里的“丝绸之路”开创于公元前2世纪,它东起于长安,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古罗马,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陆路通道。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大,成为连接亚、非、欧各国、各地区的世界贸易大通道,是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互联互通的财富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 盛世之都,西市留痕。西市,因商而立,因商而兴。李白诗《少年行》中的“金市”,唐朝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隋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唐朝的辉煌与长安西市的风采,是一场时空交相辉映的繁荣盛景,西市是唐都长安最为繁华的国际化贸易中心。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年后,人类重新找到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长安西市遗址。重走丝绸之路,我们首先便来到了这丝路之源——大唐西市。 ▲支队在大唐西市复原模型前认真学习 大唐西市是国内唯一在唐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是唯一反映盛唐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项目,是唯一可 以用丝绸之路起点命名的项目。项目先后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是陕西省和西安市“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馆藏文物两万余件,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二十多年来精藏文物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绵绵三千余载。精美神秘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陶瓷器,千姿百态的陶俑,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精美绝伦的丝绸,巧夺天工的玉器,还有大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货币,以及墓志、宗教、建筑类文物充盈库藏,为精彩纷呈的陈列展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的遗址类博物馆,主要以反映盛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题,是被社会各界认可的社会资本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并兴建博物馆的首例和典范。 然而西市的建成并不一帆风顺,民营企业家吕建中先生在开发建设大唐西市项目的过程中力排众议,舍弃商业利益,先后聘请考古专家、文物专家对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保护治理,使这一古丝绸之路上唯一存留的集市类型、彰显市场意义的唐代遗址得以幸存,并斥巨资建成了一座融汇古今、规模恢弘的大唐西市博物馆。 从年遗址发掘,年博物馆筹建到年4月7日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历经10年有余,一直像盛唐人那样以开放、热情的姿态迎接广大游客。大唐西市博物馆一直秉承着“社会公益性与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办馆理念,并始终坚持社会公益性第一的原则。基本确立大唐西市博物馆以“公益性、专业性、人本性、互动性、产业性”为定位的社会功能。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是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文化核心,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0.85万平方米,遗址保护面积0.2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鲜明,传统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玻璃化钢结构的设计形式融为一体,整个馆体像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彰显了盛唐的辉煌与光明。博物馆先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和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亚洲十大民营博物馆及杰出贡献奖”、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等荣誉称号。 参观调研过程 展览概要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特别展览,艺术空间五个部分。 基本陈列《丝路起点盛世商魂》展出了唐代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车辙遗迹和部分出土文物,介绍了历史上西市作为丝路起点的重要地位、交易品类、商业文化和繁华胜景; 专题展览《丝绸之路“百工”体验》演绎了几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临时展览是一个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场所,展示丝路文化与古代商业文化。专题展览:《货币中的丝路故事—丝路古币》,以货币连接起“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历史时期的人文背景,展现了绚丽多彩的货币文化,映照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贞石千秋-大唐西市博物馆珍藏墓志展》,涉及十四个朝代的余方墓志,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丝绸艺术体验中心:提供给观众一个互动体验平台,将丝绸巧妙地运用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丝路文化展览的延伸和丝绸艺术创意活动的现实体验。 实践支队本次主要参观了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这两个部分。在基本陈列——《丝路起点盛世商魂》展区,讲解员首先介绍了历史上西市作为丝路起点的重要地位。之后生动的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活的穿越,镇馆之宝”:行走的地下展出了唐代西市东北角“十字街”遗址、车辙遗迹等。讲解员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街道痕迹,并让我们和当今街道的宽度做对比,更直观的体会那个时代的繁华程度。之后,讲解员带领大家先后参观了盛唐时期的西市复原模型、以及众多出土文物,像大家展示出大唐时期交易品类和商业文化的繁华胜景,体味盛唐生活诸多方面的文化。 在专题展览——《货币中的丝路故事—丝路古币》展区,讲解员通过一个个历史小故事,向大家说明了什么叫“多元文化,东西合币”。这个展区以48个古国的余枚货币连接起时空变换的“丝绸之路”,其时代从公元前的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到近代的阿富汗、伊朗王国、东印度公司,纵贯数千年;地域上涵盖了欧洲的地中海沿岸、西亚、中亚、南亚以及阿拉伯和印度半岛,还有丝路东方的中国,横跨数万里。它以时间为纵轴、以地域为横纬,串起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各历史时期的人文背景,展现了绚丽多彩的货币文化,映照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有力地促进着其时东西方贸易和沿线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友谊的发展。这些分属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承载着其时其地的厚重历史,展现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风貌,丰富的艺术和审美理念,弥补着文献记载的缺失,对加速商贸交流、促进文化融合、增进人民友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或多或少地向人们叙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丝路故事。 ▲支队成员在文物中感受着丝路文明的厚重 在《贞石千秋-大唐西市博物馆珍藏墓志展》展区,讲解员通过对不同墓志的讲解,向大家展示了“守望不朽,镌刻历史”。该处馆藏涉及十四个朝代的余方墓志。很多墓志中同时出现多种不同的文字,非常生动的展示了那个时代文化交融的气息。还有的墓志,记录着已经消亡在历史河流中的文化,让我们得以通过这蛛丝马迹,看到他们曾经在那个时空下存在的痕迹。这些墓志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学艺术,特别是隋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感想与反思 回顾大唐时期的繁荣,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丝绸之路兴起之源。重回丝路起点,感受盛唐之风,更好的结合当下进行感悟。通过本次的参观与学习,我们不但丰富了很多历史知识,从历史中感受中华人民的智慧与文化积淀;还能从历史中反思当下,学习古人的处事哲学、治世之论。 比如讲解员和大家讲的商人窦乂的故事,就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故事名叫“窦乂买坑”,讲的是巨商窦乂的发家故事。长安西市秤行的南边有“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为旗亭之内,众秽所聚”,成了众人倒放垃圾的地方。窦乂要买这块地方,其主人量也不量,收了三万文钱就走人。之后窦乂在水洼中立一木杆,杆顶挂了一面小旗。再围绕着地沿塔起六七座临时小房,雇人制作煎饼、团子等食品。随后,窦乂招呼小孩投掷石块、瓦片来打木杆上面的小旗。并声称,打中的,就送煎饼或团子吃。两街的小孩争相前来投掷。不到一个月,居然有上万人次来投掷石头、瓦块,池子迅速填满了。后来,窦乂在填平的这块地皮上,建造了铺面房二十间。租出去,每天单房租就可以收取几千钱,获利甚多。这个地方由此得名“窦家店”,成了繁华市区。就此,窦乂成为了房地产商,而且起步就是连片开发。同一片地方,在原主人的手里是垃圾污水坑,经窦乂运作就成了繁华市区,可见眼光之重要。 今天成功的房地产商往往怪招迭出,可谁想出了将填坑变成孩子们的有奖游戏?这游戏严肃起来,就是后来的范仲淹的“以工代赈”。放在当代,就是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反观当下,不少地区仍存在许多亟需治理的“坳下潜污之地”,然而又有谁能想出“稚子投石”这样的妙招呢? 未来展望 历史是昨天的历史、更是当代史,大唐西市博物馆希望抒写新的历史,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下,发挥非国有博物馆的活力与作用,推动博物馆创新发展。如今的博物馆可以吸引不同的观众群体,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展览需要增添多媒体元素,博物馆发展趋向互联网化。在学习西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路径中,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博物馆事业发展,开创中国式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新方向,立足西安,面向未来。 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习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推动博物馆文化繁荣与文明的交流互鉴,开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提升整体水平与国际接轨,努力成为一个高质量精神享受的文化中心和公众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大唐西市集团双管齐下、健步向前,“以商养文,以文促商”,以博物馆人的满腔热忱与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命力为现代城市发展、城市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让盛世的风采重现于千年的遗址之上。 让丝路文化活起来:支队参与“丝路春晚”实景拍摄 年1月17日上午,陕西西安寒假实践支队一行全程参与了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丝路嘉年华·丝路云春晚”的拍摄活动,参观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源地,与古罗马城并称的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定都朝代最多、遗迹最丰富的都城。年6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起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陕西知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作为活动嘉宾参与录制,围绕着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用粗线条写意画的手法勾勒出大汉的雄浑气象。从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将象征着汉帝国的节符递交给张謇,到张謇率领百名卫士浩浩荡荡从未央宫西安门出发,西出的车轮激起历史的尘埃,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缓缓展开,丝绸之路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绵延不绝。支队与节目组一同漫游未央宫,学习了未央宫的建制与布局,也对未央宫遗址的遗址规划与文物保护了有了相当的认知。 拍摄结束后,支队与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进行了座谈。陕西卫视副总监杨文萌向支队介绍了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的经营范围和业务范畴,并就陕西官方媒体关于一带一路主题的总体布局进行。《丝绸之路万里行》是陕西卫视在年推出的全国首档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活动全程以边拍边播、全景真人记录的方式为观众送上《自驾万里到罗马》、《丝路进行时》、《长安与丝路的对话》、《丝路上的陕西人》等多档精彩节目。用“综艺的瓶”来装“文化的酒”是此次陕西卫视推出全媒体文化体验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创新性尝试所在。 我们要坚持以民心相通为宗旨,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作为引领,突破文化壁垒,打通交流瓶颈,中国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找准定位,以“连接中外,沟通世界”为己任,改进和提升传播话语表达,拓展传播平台和渠道,不断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支队成员与讲解员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友好和平交往的历史,成为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基础和典范。这其中,商贸互通的占据重要作用。下一篇实践推送,我们就将探讨“一带一路”上的贸易建设,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jj/11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建华阳公司参加由陕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