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沣河社火
沣河社火 薛国强 在沣河上游秦镇一带有一句歇后语,说:你是留堡滦村的社火一一只扭不出来,意思是指责有些人行动迟缓。 实际人家留堡和滦村的社火,并不是只扭不出来,而是到了既定时间才出来,这也反映出看社火人们的急迫心态。 留堡村和滦村分別位于沣河最上游灵甘寺(五星镇)西南和东南,两村相距大概也就二三里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每遇风调雨顺丰收年,这两个村在正月十五前后就要耍社火。对社火的起源我没考究,或许是祈福?或许是祭祖?祭天?祭神?祭龙王?这个我还不太清楚。 灵甘寺解放后是长安县一个行政乡,后改名五星镇。留堡村和滦村的社火往往都以灵甘寺为中心游行,留堡村从西南向北,滦村从东南向北,汇聚点在灵甘寺,但各走各的来回路,其轨迹就是一个“∞”图形。灵甘寺商业集市很小,直到现在都没发育起来,但每逢留堡和滦村耍社火,这里可就成了人的海洋。灵甘寺东南方圆几里沿路搭建的临时商业帐篷,鳞次阶比看不到边,可能这里每年也就是因社火而红火几天。 留堡村和滦村的社火一般是吃过中午饭才出村,但扮扎社火天不明就开始了,沣河流域社火多为芯子,这儿也一样,但敲锣打鼓打场子要提前几个小时。打场子的相当古时的开路先锋,这些人骑着马穿戴成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模样,一手牵马缚缰,一手催马扬鞭可威风了,很远处就能听见人欢马叫,伴随着马儿的铃铛声、马蹄声、开路先锋的到来,看社火的人象潮水般分向两边让出一条道来,但当骑者返回去,人们又合拢到路中央,就这样来回要经过无数个回合,因为人们知道社火真正出现还需一段时间。不然才有了开头说的民间歇后语。 中午饭后只见这两个村口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慢慢地旗帜越来越多,鼓声也越来越近,隐约还可看见仪仗队后边的社火。走在最前边的还是个打场子的,但这个打场子的和前边的不同,这个打场子的紧衣宽裤一身武行妆扮,使的是流星锤而且步行,不过他把流星锤換成了木炭网,抡起来就是两个火球,所以驱赶人群很有效。打场子者之后是仪仗队和锣鼓,仪仗队多为系有飘带和文字图案的旌旗以及竖幅标语,锣鼓大多数有一个牛车拉的大鼓为头鼓,大鼓两旁竖有用纸糊的斗方,一边写着“国泰民安",一边写着“风调雨顺",多年后随着成长我才理解这八个字可能才是这些村民耍社火的核心理念或者说愿景诉求。 芯子社火大多是以秦腔剧目和民间故事为主,用现在话讲弘扬的是真善美,展示的是正能量。如:《锄美案》、《三娘教子》、《三滴血》、《白蛇传》、《三打白骨精》等,社火队伍最后往往是人数最多,最能体现本村扮演社火水平技能的《穆桂英挂帅》。芯子社火其艺术着眼点就是个“悬"“玄",过去的芯子社火全靠人抬,现在近化成了车载,实际己减色不少。过去象关羽斩文丑这台社火,关羽大刀挑着文丑的脖子,文丑下半身随着抬社火人的脚步滴里当啷,那就一个字,“玄"!《穆桂英挂帅》上边十几个人,尽管都是小孩扮的,那对下边抬的人来说,也并非易事。 两个村耍社火往往有比赛竞技场面,尤其两家锣鼓见面后对着敲,看谁能压过谁,但也都是文斗,有时还互换鼓手、鼓谱,最后收场皆大欢喜。 留堡和滦村社火具有沣河上游民风民俗特点,期间吃食也多为凉皮、黄酒。而沣河中游长安县细柳镇西边沣河东岸的大吉村、大羊村的社火,除芯子之外还多了一类艺术形式一一亭子,而且期间吃食多为油饼麻糖(麻花)豆腐脑。亭子是人们在桌子或其它平台上,彩扎成能拥纳某一戏剧情节而造型又各异的移动亭榭,我的一个小学女同学,由于人长的心疼(靓丽),曾经被邀去扮演过吕布戏貂蝉中的貂蝉。亭子社火多以亭楼剧情扮装,如《风波亭》、《凤仪亭》、《黄鹤楼》等,随着队伍的行进亭子中的剧情还随之变化,人物也经常易位。 要说沣河流域最有名的社火当算一一冯村社火。冯村位于沣河西岸,归属灵沼乡,周文王当年在此建都沣京,凿灵沼修灵囿、垒灵台,始建了中国第一座园林,所以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的人传承着周人的义气和秦人的慧气,善创新不甘落人后。冯村社火虽是以芯子为主,但它和杂技艺术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有惊无险,玄而不幻,极具艺术感染力,冯村社火曾经代表长安县多次在西安表演,代表陕西省在北京及其它省市表演巡遊,誉满华夏。 沣河社火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社火文化中一支奇葩,愿这支奇葩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薛国强,老秦镇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家,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目前,客居北京。 觉得本文不错,就为他打赏吧。你每打赏一次,就为新丝路文学基金捐款:1元。 振兴文学,从我做起! (长按下方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苯酚的用途有哪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zw/5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娄勤俭寄语百优计划希望再次开创陕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