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仅遗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保留了大量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城、古镇和古村落,成为历史文化延续的活态文化遗产。目前,陕西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西安、咸阳、延安、汉中、榆林、韩城),历史文化名镇7个(铜川市陈炉镇、柞水县凤凰镇、宁强县青木川镇、神木县高家堡镇、旬阳县蜀河镇、石泉县熨斗镇、澄城县尧头镇),历史文化名村3个(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个,省级传统村落个。此外,还有极具陕北特色的米脂窑洞古城和体现长城文化特色的高家堡、镇靖堡等三十六营堡,这些特色鲜明的古城、古镇、古村落不仅大大提升了文化影响力,也已经成为带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年9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陕西省文物局下发通知,启动了陕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认定工作。通知下发后,全省各地市按照申报要求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调查、筛选及申报认定工作,至年8月,全省共有13个镇、13个村、3个街区上报了认定申请。年9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全省知名的城乡规划、文物保护、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对申报镇、村、街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认定专家审查会,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现场情况的介绍,审查了申报材料,按照《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最终认为榆林佳县木头峪镇等13个镇,延安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等11个村和渭南潼关县古城水坡巷等3个街区符合条件,建议授予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年7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陕西省文物局向陕西省人民政府提请批准公布符合条件的镇、村、街区名单。8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批准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通知》(陕政函〔〕号),榆林佳县木头峪镇等13个镇被授予“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延安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等11个村被授予“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渭南潼关县古城水坡巷等3个街区被授予“陕西省历史文化街区”称号。

A13个镇各具特色,具有红色革命、民族特色、建筑历史、宗教医药等不同历史文化的代表性

▲子长县安定镇

▲洛川县永乡镇洛川会议纪念馆

富县直罗镇,洛川县永乡镇,子长县安定镇,曾经是红色革命的发祥地和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军事要地。富县直罗镇是西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是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军委书记习仲勋带领特委干部在槐树庄一带进行革命活动,现有国家级直罗战役烈士陵园,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洛川县永乡镇是“洛川会议”旧址所在地,是全民抗战发起地、国共二次合作的起源地、八路军的诞生地、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的奠基地,对研究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子长县安定镇是中共陕北特委在涧峪岔区景家河村建立陕北第一个县级政权——安定县革命委员会,为陕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山阳县漫川关镇

山阳县漫川镇、佳县木头峪镇、宝塔区甘谷驿镇、耀州区孙塬镇集中反映地区建筑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古镇。山阳县漫川镇,经过多年保护,逐步恢复了原有风貌,成为全省最大、兼容最强的古镇;佳县木头峪镇是黄河岸边独具特色的河流镇街,建筑独具一格;宝塔区甘谷驿镇为陕北地区最早接受外教、建起教堂的地方;耀州区孙塬镇以孙思邈和医药为主题的传统建筑,代表了关中地区及渭北地区的古代建筑风貌。

▲潼关县秦东镇

另外,富县直罗镇保留了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条高速路——秦直道遗址;子长县安定镇钟山石窟被中外专家誉为“第二敦煌”,是敦煌、龙门之后的中国第五大石窟,石窟内整体塔雕造型逼真、姿态万千等。山阳县漫川镇、佳县木头峪镇、潼关县秦东镇,耀州区的孙塬镇、佳县木头驿镇传统建筑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完好,并成为当地旅游的支撑景点。

B11个村特色显著,不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且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梁家河村知青旧址

梁家河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出坚毅的品质: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是当年北京知识青年下乡的地方。年1月,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青到梁家河村插队,面对恶劣条件,习近平带领当地社员和知青,在艰苦的岁月中,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定信念,磨砺意志,树立理想,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打坝淤地、抗击灾害、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发展生产,先后创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个代销店,办起了铁业社、磨坊、缝纫社等手工艺作坊。在劳动实践中,习近平体悟到陕北黄土文化博大雄厚的魅力,在黄土文化的熏陶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积累人生财富,于平凡的生活中磨练出坚毅的品格,造就了梁家河精神。

▲佳县王家砭镇打火店村

古战场居多,标志着三秦大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府谷县新民村镇羌堡,北宋年间为抵抗羌族入侵,设镇羌城,镇羌堡“镇羌”二字由此而得。镇羌堡作为秦长城的军事防御重镇,东门外有烽火台遗址、南市梁烽火台遗址。佳县打火店村是著名的打火店起义始发场所。洛川鄜城村为战国时秦、晋、魏争夺之地,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秦直道、烽火台灯遗址,在秦汉时期,是边防要塞,秦二世、汉武帝曾在此祭天、巡边;诗圣杜甫也前来这里避难吟诗,写下了“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的句子;范仲淹请命来鄜城操练“康定军”,屯兵三十万,总督曾设在鄜州古城,驻扎卫戌部队。洛川县朱牛乡贠家塬村从古代开始行武,好汉众多,有好汉岭记载;潼关车善口战役上溯至南北朝北魏时期,训练兵勇,守护潼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开赴潼关,与国民党军进行激烈战斗,经过十天激战,成功阻击敌人进攻延安的企图,有效缓解了陕北战场的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乡土人物出类拔萃:铜川耀州区小丘镇移村斗狮、扭秧歌、大头娃娃“剺(li)面”、“寿桃”“娃娃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土人物出众。府谷镇羌堡炭火塔;洛川朱牛乡贠家塬村贠氏神影、拧鼓;潼关县善车口村扎牙馍、打花棍、竹编工艺从明代流传至今;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剪纸,布堆画,秧歌、信天游独具特色;洛川县阿寺村是单一的李姓血缘村落,多年来先后涌现出了重庆府照磨李秉义、明生员李花操、武举人李三元、“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剪纸艺术大师”王兰畔等,邻村桥章村更有“进士村”之称,32位进士名气远扬。

传统建筑文化独俱魅力:移村地窑是远古人类穴居形式的一种延续,体现了人和土地的感情及重要性、密切性,洛川鄜城村有始建于唐代的万凤塔至今巍然耸立,“燕王职剑”出土于此;潼关善车口村是典型的明清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其建筑历经千年,保存完好。洛川县朱牛乡贠家塬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村落、传统建筑分布较为密集。府谷新民村古槐,树龄逾千年,树周数人方可合围。

庙宇、戏楼、墓碑等历史遗址丰富:洛川县桐堤村保存着三圣殿、送子娘娘殿、药王殿、财神殿等文物古迹和元代土窑遗址、明末戏楼遗址、明末清初石窑遗址、明末防御土寨遗址、清末城址、元代古墓;贠氏先祖武勇将军贠不华夕陵墓;四铃碑(功德碑)等;府谷新民村鼓楼、古佛楼、观音寺、城隍庙。洛川县朱牛乡贠家塬村贠家塬村最早发现人类居住为仰韶文化时期,堡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11个自然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历史为三秦大地上留下的瑰宝。

C3个街区古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元素丰富,产业发展富有特色

韩城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八年(年),是韩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程的见证,古城空间意向和格局特色鲜明,其形态布局深受中国传统风水理念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历史街巷数量和命名、牌坊和碑林是传统礼制文化的佐证;街区内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个。民居建筑群71个,店铺建筑53个。韩城抬神楼、司马迁民间祭祀、鲤鱼跃龙门、土织布制作技艺、韩城芯子、韩城剪纸、独泉民俗秧歌、狮舞杂技、祖传整骨疗法、丧葬习俗、司马迁故事传说、坪头锣鼓、韩城蒸食面花制作技艺、韩城印花技艺、韩城羊肉饸饹制作技艺。

▲陈炉老街

铜川印台区陈炉镇老街:其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逐渐发展成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千百年来,陈炉镇瓷业兴盛,炉火不熄,在中国陶瓷史上绝无仅有,堪称“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陈炉镇自元代起陶瓷生产已成规模,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炉山不夜”的奇观。解放战争时期,红二方面军陈炉党代会旧址以及周边的罐罐垒墙民居,随地势错落,清晰可见。现存有杂货铺、明代窑炉、清代门楼等古建筑古遗址。“罐罐垒墙铸历史,瓷片铺路写文化”,成为街区的象征,陈炉窑民间祭祀活动、陶瓷烧造技艺、立地坡舞龙、新兴耍狮子、咀头旱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水坡巷历史文化街区

渭南潼关县古城水坡巷: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年),自然环境优美,巷内有明清时期老房子、古民居和古桥、古井、古树,是潼关古城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经历了李自成南塬大战的洗礼,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曾经在此居住,抗日战争时期蒋纬国、卫立煌等国军将领曾在此指挥潼关守军抵御日寇。巷内有形态蜿蜒盘爬的乾隆古槐和唐井以及南门遗址和潼关古城南城墙遗址等历史古迹,体现明清时期街区风貌和“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街巷依黄河而建,传统文化丰富,是战争文化、黄河文化、关隘文化的集中代表,传统文化黄河老腔、南街背芯子、踩高跷远播国内外。三个街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历了战争的摧残,见证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孕育了社会精英和能工巧匠,为三秦大地的历史增添了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印记,是彰显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下一步,陕西省文物局将汇聚省级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及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保护管理工作,发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因地制宜、依地施策,科学合理编制保护规划,并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修编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规范镇、村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二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历史遗迹、风物、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同时搞好宣传工作,唤醒大众保护意识;三是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加大保护力度,不断修复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历史、自然环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编辑:韩旭川

审核:张怡

本文刊登于年12月13日《中国文物报》第5版投稿邮箱:wwbbaoh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yw/1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