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延安市委文明办始终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十个一”建设为载体,以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开展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活动,同时,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厚德陕西”建设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求,着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市各县(市、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显著成效。

主要做法●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延安市委文明办每年年初对各县(市、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工作进行专项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建立了由县(市、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总抓,县直部门配合,乡镇(街办)主抓、社区(村组)具体落实的四级工作机构,着力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机制,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

印发了《延安市“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奖惩、长效、创新三大机制,紧扣“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核心内涵,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推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严格落实督查考核,将各县(市、区)落实“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实行“半年一督查、一年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文明素质●

结合延安实际,通过文明城市全域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各县(市、区)先后累计组织支新思想宣讲团、0多名名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入户宣讲新思想、十九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读《梁家河》等纪实文学作品,通过说故事、讲道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新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开展道德讲堂,邀请乡贤能人现身说法,通过模范的故事,彰显榜样的力量,促进村内乡贤能人关于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能力建设新农村方面切身体会的沟通,进一步加大了镇村广大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先后利用乡村广播室、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队、“田福堂”大喇叭、“板凳会”等模式,对新思想、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宣传普及;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宣传教育阵地,建立了道德讲堂个、文化主题公园处、文化礼堂等阵地处,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同时,利用晚上或乡镇逢集日、传统节日、节假日及农民群众集中休闲的场所,通过夜评会、村民议事会、现场会、横幅标语、宣传手册、远程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用小品、歌曲、顺口溜等文艺节目进行宣传,不断提升群众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深化文化“三下乡”志愿服务,推动“三下乡”活动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

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国庆、重阳等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劳动技能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村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主题活动。

●突出常态长效推进环境整治●

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做为一项常规、日常工作来抓,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增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各县(市、区)全面开展了“八清”行动,对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室内外卫生、乱堆乱放乱搭建、废弃房屋和残垣断壁、农村河道卫生、农村道路沿线卫生进行彻底清理。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分拣、源头追溯、定点投放”试点,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在村子里推出了“一户一桶一笼一窖”做法、文安驿镇推出的“湿垃圾收集坑”等方法简单实用,既方便了群众又不影响美观。全力推进农村卫生改造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整体普及公共厕所,截至目前,完成改厕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将环境整治工作与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今年疫病防控之机管好简化白事,利用疫病防控结束之后红事聚集期管好红事。

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严格执行红白事承诺、备案、公示制度,强化引导红白事简办,减少浪费,杜绝天价彩礼、封建迷信。在各县(市、区)建立评比机制,充分发挥各村红色夜评会作用,在各社区(村组)设置红黑榜、建立爱心超市,通过推行积分兑换制,定期开展卫生先进户评比,建立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环境卫生评比长效机制,表彰先进,罚处落后。同时,结合各村实际,在各村规划建设上下功夫,结合各村实际,建立长效机制,管好村庄建设、村庄卫生、村庄环境。

●突出务实担当树立文明乡风●

牢牢把握文明新风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形成“尚勤劳、重孝道、守规矩、讲卫生”的文明乡风。组织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助推扶贫扶志”工作。动员全市各县(市、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带头倡导移风易俗,成立了“红白理事协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形成节约光荣、铺张可耻的良好风尚。

通过制定的《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办席标准、规模、礼金等予以上限控制;倡导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尚德向善、厚养薄葬等优良传统和文明新风。开展“评优树模”行动。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各类评选活动,表彰奖励和典型模范带动作用,让文明、友爱、勤劳、诚信等社会新风得到了弘扬,让村风、民风得到了净化。目前,市级评选出以上文明乡镇79个、文明村个、文明家庭个。推进乡风村风家风建设,开展传承“家风家训”,助力扶贫扶志行动,在广大农村共征集家风家训3万余条,鼓励村民晒家风、亮家风。组建了道德讲堂家风故事宣讲队,通过开展讲家风故事,传承好家风活动,用身边人的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开展宣讲3万余次,受益群众达万余人次。加强各村对历史遗迹、革命遗迹、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保存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环境。

深挖民族元素及文化内涵,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特色”,在有特色的村庄打造了一批村史馆、记忆馆等进行陈列展示,形成留住乡愁、弘扬民风和保持传统的有益载体。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成立了13支志愿服务总队、96支大队、支小队及支特色支援服务,目前拥有注册志愿者15万余人。重点围绕农村治安维稳、环境卫生、扶贫济困、关爱留守、邻里守望、移风易俗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万余次,服务群众万余人次。

经验做法充分调动群众的创建积极性

“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必须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才能增强精神文明的感召力,吸引广大农民参加,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把创建工作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进一步细化、量化,并融入到工作全局之中。要建立创建投入制度,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保证。

不断加强骨干工作队伍建设

对于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骨干人员、乡贤骨干队伍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引领人员,要通过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等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力争建成一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战斗力强、作风硬朗的宣传文化队伍。

加大各类投入提高扶持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

开展多种形式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各级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志愿服务组织为农村提供信息、联络、组织等保障。鼓励和引导“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向邻里乡亲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农村形成“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张宁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anxizx.com/xxyw/11912.html